「本文来源:大洋网国际」

8月1日,东京奥运会游泳项目正式落幕,中国游泳队以3金2银1铜的成绩位列泳池奖牌榜第四位,创了纪录。

其中,这来之不易的游泳金牌,背后还有航天技术的支撑。中国航空航天技术给运动员的训练带来不少帮助。

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透露,在中国游泳队备战期间,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九院13所时代光电公司把应用在天上飞的惯性技术成功嫁接在游泳训练中,通过数据分析帮助运动员科学制定训练方案,为提高成绩提供科学支持。

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CAAET)利用航天测量设备进行测试,通过模拟训练获得分析数据,帮助运动员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

其中6名中国游泳世界冠军参与试验,就包括此次夺金的张雨霏与杨浚瑄。

7月29日,中国选手张雨霏先在女子米蝶泳决赛中获得冠军,为中国游泳队赢得本届奥运首枚金牌,同时打破奥运纪录。

仅仅80分钟后,她再与队友杨浚瑄、汤慕涵、李冰洁,一起拿下女子4×米自由泳接力的冠军,并再次打破世界纪录。

据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介绍,早在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便向航天九院发出项目需求,希望利用先进航天技术研发出精密测量产品,帮助游泳运动员加强训练科学性,提高竞赛成绩。

航天九院13所时代光电公司的运动测量团队接下了这个任务。

时代光电公司是我国重要的惯性技术及产品研发基地,一直为我国各型号火箭和航天飞行器提供高品质光纤惯组及光纤速率陀螺。

在游泳项目上,时代光电公司把应用在天上飞的惯性技术成功嫁接在游泳训练中,利用惯导分系统得到运动员每一秒的姿态、呼吸情况以及在泳池里每一次往返的划频、划幅、划次、转身时间等多项技术参数,实现了对每个动作的精细量化评估。

在试验模拟游泳过程中,通过开展典型游泳速度下不同技术动作姿态和阻力的测试,探明典型游泳速度下,运动员不同姿态所受阻力的规律,为教练团队确定训练方案、改善运动员身体流线型、优化技术动作提供科学依据。

除了游泳之外,航空航天技术也被应用到其他运动项目的训练中。例如,在赛艇项目上,一项航天“黑科技”——风洞应运而生。

据了解,该风洞试验对运动员的每一个动作细节进行了细致的研究,精准计算出不同动作姿态的气动力大小,以及四名运动员不同编队组合对气动阻力的影响,助力奥运训练和比赛,提高我国运动员竞技成绩。

7月28日,中国赛艇队获得女子四人双桨金牌,打破世界纪录近2秒,比周三的银牌得主少6秒。同日,中国还获得了男子双人双桨的铜牌,这是中国男子赛艇的第一枚奖牌。当今,许多奥运项目已经演绎为运动员和科技装备紧密联系的综合竞赛。利用科技手段助力奥运训练和比赛能够大幅提高我国运动员竞技成绩。

科技手段已成为支撑奥运夺金的关键因素之一。

此前,日本国家队教练也自曝表示运用大数据来提高运动员的综合实力和成绩。

不少网友表示,一国的体育实力离不开国家综合实力的展现。“到顶峰对决时实际就是国力的竞争,每一块奖牌都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

相关航天业内人士透露,航天技术实际上已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应用了近50年,包括卫星应用、节能环保设备、先进材料、电子信息产品等。众所周知的例子包括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它已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无人机、机器人、智能驾驶、智能穿戴设备等前沿产品正在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各种智能应用场景对定位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都得益于北斗系统和中国自主研发的量产北斗高精度定位芯片。据媒体报道,目前北斗已在20多个国家推出高精度服务,全球用户总数超过20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ixingzhao.com/fxzjs/11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