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摄影师罗韬翱翔天际的飞机与凝视的
「本文来源:海南日报」 文\王荆施 年11月,罗韬的航空摄影作品《空中:相机与战斗机的博弈》荣获第26届国展最高奖“评委推荐奖”。这是60年来海南省摄影家首次在国展中摘取的最高奖项。年10月,罗韬又凭借航空摄影系列等作品获得第十二届中国摄影金像奖。中国摄影金像奖是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摄影家协会联合主办的摄影领域全国性最高个人成就奖。 第十二届中国摄影金像奖的评委认为:空对空摄影作品是我国与世界职业摄影接轨的一个信号,打破了传统商业摄影局限在影棚里的模式,为艺术摄影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新的机会,是中国摄影与国际接轨的有效方式。作家许晓岚认为,在艺术表达上,罗韬的摄影作品呈现了人类拔离大地的腾飞感,将人类感性而恒久的飞翔憧憬和想象落到现实。 罗韬出生在湖北黄石的一个普通教师家庭,从一个摄影爱好者,到专注于“空对空”的航空摄影并斩获国内大奖,如同众多的海南文艺家一样,靠的是不畏艰辛、不遗余力地身体力行,以不懈的实践和探索,勇于站在艺术创作的最前沿,创作出具有时代影响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飞行中的战斗机。受访者供图 一本杂志埋下的种子 每当从拍摄飞机上下来,意味着完成了一次令人心潮澎湃的“空对空”摄影,罗韬这时候总是格外开心,对于“空对空”航拍时间已超过个小时的罗韬,有时候他也会问自己:为什么会如此痴迷于拍飞机?这种爱好始于何处? 打开记忆的匣子,罗韬还记得外婆家旁边那个飞机场飞机起飞的轰鸣声。 罗韬母亲的老家在湖北沙市,家旁边有个飞机场。在罗韬年幼时,这机场显得有点简陋。有一回,舅舅骑个自行车,把小罗韬放在车前梁上,在跑道边看飞机轰鸣起降,在他幼小的脑海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这就是罗韬跟飞机最早的缘分,也为罗韬往后的摄影艺术创作之路埋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 当时,对飞机有崇拜是人之常情。在那个没有移动互联网的时代,许多班级里都流传有被翻到皱的各种杂志,有的学生喜欢校园言情,有的学生喜欢武侠古风,但罗韬只对《航空知识》情有独钟。可以说,罗韬对飞机的理性了解,就来源这本杂志。 年的《航空知识》几毛钱一本,但他老家湖北黄石的报刊亭里不是每一期都能买到,偶尔哪期买不到,他就给《航空知识》编辑部写信请求邮购,编辑部回信给他汇款账号,他再到邮局汇款,写清楚他要哪一期。年少的罗韬几乎每一期都不落地看《航空知识》杂志。一直到现在,杂志早已历经了“订阅——购买——订阅”的传媒时代变迁,但罗韬还是会收藏每一期的《航空杂志》。罗韬清楚记得,就是在这本杂志封面上,他第一次看到一张空客A的照片,那是他第一次看到了呈现在照片上的飞机,那种动人心弦的美感,完全征服了罗韬。 飞机在进行飞行表演。受访者供图 一台凤凰相机开启的摄影梦 如果说罗韬的飞机梦发端于外婆家旁那些飞机起落的轰鸣声,那他的摄影梦则是开始于初二时的一节物理课堂。 课堂中,物理老师详细解说光学原理。当讲到小孔成像的原理时,罗韬一下子就被吸引了。回家后,他把纸盒子中间挖个洞,放上灯泡、两块玻璃,中间夹个底片,再把相纸放上面,灯一开一关。 随后,罗韬在买来的两个小盆里进行酸性显影、酸性定影,就得到了一张照片,可以把底片很清晰地显现出来。后来罗韬又学会上光,弄一块玻璃,把洗干净的相片贴上去,干了以后揭下来。这就是罗韬摄影之路最初懵懂的开始,摄影艺术的梦想在光影之间萌发。 在熟练掌握了印像技术后,罗韬感觉到了洗照片的乐趣,于是他希望能有更多胶卷来满足他冲洗照片的愿望。 年初中毕业后,罗韬向父亲表达了想要一部相机的愿望。在当时相机价格不菲,在物理老师的“助攻”下,父亲最终同意了。凤凰A——罗韬花了元在黄石商场器材专柜购买到了人生第一台相机。 空客大型客机。受访者供图 为了实现心中的摄影梦,罗韬克服了生活上的许多困难,他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挥到极限,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拍摄。当时罗韬父母都是中学老师,每人每月工资只有45元,除去各种生活开支,全家每月生活费只有50多元,并没有多少富余钱给罗韬买器材,所以那时罗韬买的都是最便宜的三四元一卷的公元牌黑白胶卷,其他器材则是靠自己动手做,尽量少花钱、不花钱。 年,罗韬手持父亲赠送的凤凰牌照相机,拍摄了摄影生涯的第一张“飞机照”。看着照片上微小的机身以及细细的尾烟,当时罗韬心里萌生出一个念头——再近一些就好了。这一个念头,在他往后的岁月中不断发酵,激励着他在摄影路上不断奋力前行。 因此,对于今天越来越发达的后期修图技术,罗韬也有着独到的见解。对于如今摄影圈子普遍认为一张好的照片,拍摄与修图的重要性是“五五开”的说法,罗韬并不认同。他认为前期拍摄决定一切,后期修图只是起一个修饰和完善的作用。如果非要说一个比例,他认为是“八二开”,按下快门的时刻才是最关键的瞬间。 瑞士PC7特技飞行表演队。受访者供图 飞往海口的旅程是航空摄影的起点 年,罗韬第一次乘坐飞机,从武汉飞往海口,这是他与海南结下20多年情缘的开端。那两个小时的空中时光,给罗韬带来无比的震撼:俯瞰万米高空之下,山川河流尽收眼底,但又如制作精良的沙盘一般转瞬即逝。 那一刻,时空压缩感也深深地印在了罗韬的心灵和脑海中,从此再也不能释怀,这是他走上航空摄影之路的起点。 年,罗韬在北京工作两年后,重新拾起了曾经让他心潮澎湃的伙伴——相机。有一次他到首都国际机场接人,去得早了,无聊中突然发现,所站的位置非常适合拍飞机。 从此,罗韬一有机会就开车到机场去转悠,顺着机场南线北线的外围公路,慢慢地走,仔细地找,寻找适合拍照的角度。 后来,罗韬在微博上认识了一位机场航空资深人士魏萌。魏萌告诉罗韬怎样看航班动向,怎样看飞机起落,怎样分辨机型,一般飞机的落地位置和起飞位置。罗韬这才知道了机场的布局设计,知道拍飞机要讲究跑道规律起落方向。 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受访者供图 年罗韬第一次拍摄珠海航展,年则是他第一次出国拍摄航展——新加坡航展。从这以后,罗韬陆续参加过在英国费尔福德空军基地举办的世界最大军用飞机表演盛会、俄罗斯莫斯科航展、新加坡航展、韩国首尔航展、巴林航展和比利时航展等。每一次拍摄都给他留下了难忘印象。 谈到航空摄影和其他摄影题材的区别,罗韬认为,虽然航空摄影比较小众,拍摄人群也比风光等摄影类别的少,但并不说明航空摄影深不可测。其实它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接触航空摄影的机会:候机时从候机楼往外拍,可拍到机场内或正在起降的飞机,这就是地对地或地对空航空摄影;登机后拍摄地面,就是空对地航空摄影,而摄影艺术是没有任何时空限制的。 在获得越来越多成绩的同时,罗韬从不吝惜向别人讲述他的拍摄技巧。他常常向身边的人介绍,拍摄喷气式飞机时需要用高速相机连拍,快门时间控制在1/0s至1/s之间;拍摄螺旋桨一类飞机时,需要用低速快门,如1/60秒等,方能拍出飞机螺旋桨的动感;拍摄镜头焦段宜在mm以内,因为双层有机玻璃有折射,太长的焦段反而拍不清晰等。 二战时期的经典军机。受访者供图 罗韬认为,航空拍摄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在地面上拍摄机场的飞机、空中的飞机,称为“地对地”“地对空”;第二类是乘坐飞行器时向地面拍摄,称为“空对地”;第三类就是乘坐飞机时拍摄飞机,称为“空对空”,“空对空”作品所呈现的效果是航空摄影师所追求的最高拍摄境界。航空摄影是人文与历史积淀的综合体 从“地对地”“地对空”,到“空对地”,再到后来的“空对空”,过了不惑之年的罗韬越发痴迷于苍穹之下的飞机身影。在他看来,每一架飞机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它们穿越云海的犀利身影和撼动人心的轰鸣,都会让他念念不忘。 当人们惊艳于航空摄影的风景,背后的辛苦付出却只有摄影师自己知道。在新加坡航展的跑道上拍摄低角度飞机照片时,暴晒及地面热浪将他的皮肤严重灼伤。在莫斯科航展,每天早上五六点就要出发,直到晚上十二点才能休息。机队表演时,为了不错过精彩瞬间,罗韬站在相机三脚架前,常常一连几小时都不敢有任何松懈。 在进行“空对空”拍摄时,摄影师首先需要搭乘一架敞开后舱门的运输机到达指定高度。接近两千米的高空,气象条件瞬息万变,寒冷以及风噪都是摄影师需要应对的最基本挑战,同时还要有克服恐高感的勇气,而小型运输机遭遇气流时的颠簸,要比乘坐地面交通工具时大数十倍。 为了摄影创作,罗韬有时会忘了自己的身体状况。他第二次去俄罗斯时,莫斯科下起了雪。后来实在冷得不行,才不得已放下相机与朋友相伴去买绒衣。 罗韬印象较为深刻的一次摄影经历是年9月在希腊航空周的拍摄。罗韬认为,航空摄影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活,而是人文知识、历史积淀的一个综合体。那次航空展,罗韬第一次将希腊卫城与呼啸而过的飞机放在同一个相框中,现代科技与希腊古典文化代表的艺术融合,极致展现,给所有欣赏罗韬作品的观众带来极大的艺术震撼。 罗韬。受访者供图 仍在坚持“追飞机、拍飞机” 随着摄影艺术创作年限的增长与航空摄影经验的增加,罗韬越来越多地自觉思考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说,“如果你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罗韬认为,表面看,这说的是摄影艺术的一条基本规律,但他更愿意理解为,这说的是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为了靠得更近,罗韬一直在苍穹之上,进行着抗冻、抗风、抗压以及抗晕机、抗噪音的斗争,为了靠得更近,他越来越深地潜入于生活之中,吸取生活给予他的无穷滋养。 “我珍视每一次飞上天空的机会,哪怕只是北京飞回海南,沿途也会经过黄河长江,经过祖国的壮美河山,一路俯瞰也是一路思考。”在罗韬看来,航空摄影并非特别高大上、远离普通人的爱好,只要平时在细微处多留心、多思考,也会别有洞见。 罗韬20多年摄影艺术创作获得了许多荣誉,但罗韬最感到遗憾和亏欠的是他的家人。“空闲时间被航空摄影大量占用,没有更多时间好好陪家人。有时候进行‘空对空’拍摄,会让人家人替我担心。”罗韬说。 在身边朋友看来,不苟言笑的罗韬似乎是一个严肃古板的人,但罗韬自己另有一番解释,航空摄影是一门创作,更多时候需要静下心来,让所有的思考慢慢沉淀为新的动能。 在航空摄影爱好者中,很大一部分是中学生群体,对于现在的年轻摄影爱好者,罗韬认为他们应当以学业为主,不要因为摄影把自己的路走窄了,可以当作生活中的爱好、调剂。前几年,有个孩子加了罗韬的微博,罗韬见这个孩子的微博言语总是流露失望和抱怨,就鼓励他应该阳光一点,告诉他现在拍飞机一定是要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去进行。罗韬认为,当今中学生摄影爱好者进入摄影的门槛很低,很容易就能拿起相机而且是高档相机,去任性拍摄自己喜欢的东西,但家长一定要做好引导,特别要注意把财力精力,投放在对他们的艺术素质培养上。 今年已经50岁的罗韬偶尔也会起念头:年纪大了,今后可能会适当减少“空对空”的拍摄,想有更多一点时间陪陪家人,也让他们少为自己操心一些。但罗韬总是忘不了日本知名航空摄影师德永克彦所说的一句话:“飞机是美的,无须解释,显而易见。”因此,罗韬仍在坚持“追飞机、拍飞机”。 罗韬出走半生,归来仍是那个在机场边上看飞机的纯真少年。 原标题:摄影师罗韬:起舞弄空影 责任编辑:蔡千岚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ixingzhao.com/fxzpf/11798.html
- 上一篇文章: 由已身亡翼装飞行女生人称极限运动女神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