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探源第十三讲
昆仑文明之谜(《山海经》探源) 第13讲 .06.01(二) 讲座内容: 一、《山海经》天地观图解 二、《山海经》玉文化探源 三、现场答疑 主持人: 各位师友,大家好!今天是6月1号,星期二,是大家一起读书的时间,我是主持人晓东。在儿童节期间,我不由自主回想起了童年的一个小片段:我爸给我10块钱,我当时到书摊上,那里正在搞一个小书展,我买回一本书叫《格萨尔王》。这个小片段就突然在我的脑海中出现了,我并没有刻意去记忆它。放在咱们读书会的语境下,我就琢磨夷夏这个事,到底是自己的记忆在发挥作用呢?还是本身存在的一种信息体在我们脑海中投射的结果呢?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那么,放在我们《世界文明孤独史》来看人类文明的话,它是一种自然进化的结果呢?还是本来就具有的信息体的一种必然的投射呢?同时,生命现象是自然演化而成的呢?还是背后有信息体的投射呢?包括我们的学习内容,比如说三星堆的考古发现,这个背后隐含了一个什么样的巨大的信息体呢?以及我们上节课学的一些考古的图画呀,或者说一些考古发现,等等。然后,今天要讲《山海经》,那么《山海经》背后又是怎么样一种巨大的信息存在呢?今天的这堂课随着徐老师的讲解,我们将会踏上一个《山海经》探源之旅,揭开昆仑文明之谜。那么,今天的安排具体分两个阶段,中间有课间休息,第二阶段结束后是大家提问的环节。在听课阶段,希望大家继续保持麦克风的安静,到问答的环节再开启麦克风,和老师互动。下面我们把时间交给徐达斯老师,请徐老师带领我们继续探寻《山海经》的秘密。 徐达斯老师: 好,谢谢晓东!我们今天接着讲《山海经》。 一、《山海经》天地观图解 我们先对以前各讲做一个总结,也就是对《山海经》的整个架构再做一个大致的说明。 这两天我做了一些图,可能对大家了解《山海经》的结构有一定的帮助,因为这是个读图时代,如果只有文字,好像总是说不清楚,图还是能够起到一个关键作用,尤其是《山海经》,我们知道,它最早其实就是从两张图演化来的,那么这两张古图呢,已经找不到了,但是,我们还是有可能还原它,从而找到《山海经》的终极性根源。 1、《山海经》世界的结构 最早的《山海经》其实只有十篇 我们上次主要讲了《山海经》各章之间的关系、《山海经》的版本的真伪,基本上都是根据刘宗迪教授在《失落的天书》里的一些论断,我认为还是比较靠谱的。 他认为,《山经》属于微观的地理博物志,其实跟《海经》的来源是不一样的,是后来的编撰者把《山经》、《海经》加在了一块。 最早的、从古图延伸出来的《山海经》其实只有10篇:《海外南经》第一,《海外西经》第二,《海外北经》第三,《海外东经》第四,《海内经》第五,《大荒东经》第六,《大荒南经》第七,《大荒西经》第八,《大荒北经》第九,《海内经》第十。也就是说,最初版本的《山海经》只有《海外经》和《大荒经》两经而已。 那么,《海外经》的《海内经》和《大荒经》的《海内经》其实都是内摄于《海外经》和《大荒经》的。 《海内四经》最初其实只有一篇 刘宗迪对于《海外经》之后的《海内经》,即所谓《海内四经》做了一番梳理,认为《海外经》之后的《海内四经》里面有很多后人添加的东西,其中一部分是秦人的《水经》,就是秦代对当时河流的一些描述,被加到了《海外四经》里面。剥除这些后人附加的内容,他认为《海外经》之后的《海内四经》,跟《大荒经》之后的《海内经》一样,原本也只有一篇。 海内、海外、大荒构成山海世界 正如《大荒经》之后的一篇《海内经》与四篇《大荒经》构成了完满的东南西北中五方格局,《海外经》之后的一篇《海内经》也与《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的四篇相搭配,构成了一个涵盖东南西北海外四方和海内中央的完整版图。 这样,整部《山海经》的脉络就比较清晰了:《海外四经》配上《海内经》第五,然后是《大荒四经》配上《海内经》第十。 有两篇《海内经》,一个是《海外经》里的《海内经》,实际上描述了海外世界的中央部分;二是《大荒经》后面的《海内经》,实际上描述了大荒世界的中央部分。 可与《淮南子.地形训》互相参证 这歌说法可以跟淮南子的《地形训》互相参证。《地形训》在依次罗列海外36国后,又用一长段文字列举了四方的神怪异类,其文曰: 雒棠、武人在西北贩,硥鱼在其南。有神二人连臂,为帝候夜,在其西南方。三珠树在其东北方,有玉书在赤水之上。昆仑、华丘在其东南方,爱有遗玉、青马、视肉、杨桃、甘楂、甘华、百果所生。和丘在其东北陬,三桑、无枝在其西,夸父、耽耳在其北方,夸父弃其策,是为邓林。昆吾丘在南方。轩辕丘在西方。巫咸在其北方,立登保之山。肠谷、榑桑在东方。有娀在不周之北,长女简翟,少女建疵。西王母在流沙之濒。乐民、拏闾在昆仑弱水之洲。三危在乐民西。宵明、烛光在河洲,所照方千里。龙门在河渊。湍池在昆仑。玄耀、不周、申池在海隅。孟诸在沛。少室、太室在冀州。烛龙在雁门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见日,其神人面龙身而无足。后稷垄在建木西,其人死复苏,其半鱼在其间。流黄、沃民在其北方三百里,狗国在其东。雷泽有神,龙身人头,鼓其腹而熙。 这段文字中的名物大半出自《海经》,其中既有见于《海外经》和《海内经》者,也有见于《大荒经》者。见于《海外经》者,如西北方的雒棠、硥鱼即《海外西经》之雄常、硥鱼;东南方之昆仑即《海外南经》中的昆仑墟;三株树即《海外南经》的三株树;东北方的三桑、无枝、夸父弃杖化为邓林的场景,皆见于《海外北经》等;见于《海内经》者,则如宵明、烛光见于《海内北经》,建木西的后稷垄见于《海内西经》等;而昆仑丘、流沙之西的西王母、不周山、烛龙、死而复苏的半鱼、沃民等则见于《大荒经》诸篇。《地形训》的这段文字描述的是一个统一的地理图式,也就是说,在《地形训》的作者看来,上述名目是一个浑然一体的地理图式中的组成部分,而这也就意味着在《地形训》作者看来,《海外经》、《海内经》和《大荒经》密不可分,契合无间。 通过淮南子的《地形训》,跟《山海经》的地理图式的互证,说明海内、海外和大荒构成了整个山海世界或者说天下的范围。 2、天地对位的山海世界 那么,我据此画了一个图,我来给大家看一下。根据我们前面的论述,《山海经》的世界是一个天地对位的世界,天上和地下是互相对应的,所以我就画了一张所谓“《山海经》天地对位图”。 1)《山海经》地图 中间是昆仑外围是海内海外大荒 我们看,中间是昆仑,根据《山海经》描述,它应该是一个亚型,在大地的中央。然后,围绕昆仑,首先是海内世界,然后第二圈是海外世界,最外面的一圈就是大荒世界。这就形成了《山海经》世界的三个部分,而中心是在昆仑。 大地上有四极、四隅和四大神木 那么,大地有所谓四极四隅,实际就是二绳和四维的概念。这是古代天文学里的两个时空概念:二绳四维,在《山海经》里称为四隅四极。 四极:北极叫北极天柜;南极叫去痓;东极叫鞠陵于天,这是一座山,标示大荒世界的东极;在大荒世界的西极,是日月山,标示大荒世界的最西面。这是四极。 然后,有四维,或者叫四隅。东北隅叫凶犁土丘;东南隅叫皮母地丘;西北隅叫不周山。不周山我们比较熟悉,所谓共工氏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所以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西南隅叫偏句常羊。这些都是大荒世界的地名。 相对于大荒四极,有四大神木分布在海外。北方是寻木;东方是扶桑;南方有三株树;西方是登葆,应该是神树所在的神山。 《山海经》里的这些山其实都有标示性的作用,对大地的四隅四极都做了一个标示。 七对日出日入之山标志节令变化 然后,在大荒世界有七对日出、日入之山,那么,根据七对日出、日入之山,就可以标示出太阳周年运动的轨迹。我们看,图中左边是七座日入之山,右边是七座日出之山。 右边,东方第一座山叫壑明俊疾,太阳从壑明俊疾出来,然后在西边的方山落下,那么,太阳在这条轨道运动的时候,季节在夏至,夏至日就在这一天。这是内衡。 右边第二座山叫猗天苏门,那么太阳从猗天苏门升起,在丰沮玉门落下,这样就形成了日道第二环。太阳在这个位置上,季节就走到了小满。 然后,第三座山,叫孽摇頵[jūn]羝,太阳走到这里就到了谷雨时节。 东边第四座山叫鞠陵于天,对应西边的日月山,太阳走上这个轨道,就到了春分时节。这就构成了所谓的中衡。 第五座山叫明星,太阳从这个位置出来,标志着雨水的到来。 第六座山叫合虚,太阳走到这里,就是大寒季节。 第七座山叫大言,太阳从这个位置升起,标志着冬至的到来。这是外衡。 从夏到冬,凭借七对日出之山、日入之山,就把一年节令和太阳运行的轨迹标示出来了。 也就是说,《山海经》里山脉的布局,起到了标识的作用,标示出整个山海世界天地对位的内在结构。 这张图是地图,但是它对应于太阳运行的轨道,由此产生了第二张图,就是所谓天图。 2)《山海经》天图 天图就是太阳周年运行轨道,根据盖天说,太阳是绕着北极运转的。 天图上的北极对应于中央昆仑山 三衡对应于海内海外和大荒世界 七衡六间对应七对日出日入之山 北极在地图上对应于昆仑山,内衡对应于海内,中衡对应于海外,外衡对应于大荒。七对日出、日落之山形成的七条圆环日道,在天图上表现为七衡六间。圆环是衡,每个衡之间就是间,一共有七衡六间,用来描述一年中太阳的运行轨迹,这是《周髀算经》的说法。太阳到内衡就是夏至,到了中衡就是春秋分,到了外衡就是冬至。从外衡到内衡是上半年日道,从内衡到外衡是下半年日道。七衡六间构成了天图。 天图跟地图是互相配合的,也就是说,大地上的山海跟天上太阳的运行轨道以及星辰是互相配合的,我称之为天地对位。 、3)《山海经》分野对位图 不光太阳运行的轨道对应大地上的山海分布,而且,在《山海经》中,有二十八座山,对应于天上的二十八宿,这个是吴晓东发现的,他在《〈山海经〉语境重建与神话解读》这本书里面,发现了这个奥秘。 他根据《大荒经》的叙述方向,把二十八座定位山与二十八宿对应了起来。 青龙七宿对应于东方的七座山 这张图是上南下北的,那么在东西方面,是所谓左青龙右白虎。东方是龙,苍龙星象,有七颗星:角、亢、氐、房、心、尾、箕。那么,苍龙的角对应于大荒世界里的大言山,亢对应于合虚山,氐对应于明星山,房对应于鞠陵于天山,心对应于孽摇頵羝山,尾对应于猗天苏门山,箕对应于壑明俊疾山。 白虎七宿对应于西方的七座山 西面是白虎星象,也由七颗星构成:参、觜(zī/zuǐ)、毕、昴、胃、娄、奎。参对应于大荒世界的大荒山,觜(zī/zuǐ)对应于常阳山,毕对应于鏊鏖钜山,然后,昴宿对应于日月山,胃宿对应于龙山,娄宿对应于丰沮玉门山,奎宿对应于方山。 朱雀七宿对应于南方的七座山 南方是朱雀星象,也有七颗星,就是轸、翼、张、星、柳、鬼、井。那么,轸就对应于大荒世界里的天台高山,翼对应于?(xiǔ)涂山,张对应于融天山,星对应去痓山,柳对于不姜山,鬼对应于不庭山,井对应于衡石山。 玄武七宿对应于北方的七座山 北方是玄武星象,也有七颗星,就是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对应于大荒世界在北方的七座定位山,那么斗对应于不咸山,牛对于衡天山,女对应于先槛大逢山,虚对应于北极天柜山,危对应于成都载天山,室对应于不句山,璧对应于融父山。 二十八宿与二十八座山相对应 如此,大荒世界二十八座定位山,与天上的二十八宿对应。 4)《山海经》天地完全对位 三衡对应于海内海外和大荒世界 七对日出日落之山对应太阳轨迹 二十八座定位山对应于二十八宿 我们看,《山海经》里的天地对位关系非常清晰了。 三衡对应于《山海经》的海内、海外、大荒,大荒二十八座定位山对应于天上的二十八宿。还有七对日出、日落之山,对应于天上太阳运行的轨迹。 3、与《往世书》天地观对勘 《山海经》天地对位图跟《往世书》里对Bhu-Mandala的描述恰好吻合,布曼荼罗就是我们所谓的地。 根据布曼荼罗山海图 大地的中心须弥山与昆仑山相对应 我们看,布曼荼罗是以须弥山为中心,须弥山相当于昆仑山,那么须弥山也是跟天上的北极星相对应。 七大部洲七大海水对应于七衡六间 布曼荼罗也是分为七大部洲、七大海水,它的分布恰好跟七衡六间相对应。 地下的七大部洲,对应于天上七衡。 第一环叫瞻部洲,第二环叫波拉莎洲,第三环叫萨勒玛利洲,第四环是库莎洲,这里有一座环形的山脉,叫摩那首答罗山,这座山非常重要,因为太阳是沿着这座山运转的。据说运载太阳的战车只有一只轮子,那么这一只轮子就落在摩那首答罗山上,这座山实际上对应天上的中衡。摩那首答罗山之外是第五环,为克罗叉洲之所在。第六环是刹伽洲,第七环是菩士伽罗洲。这就构成了七大部洲。 那么,七大部洲之间有七大海水,对应于六间。 第一环是咸水海,它包围了我们人类所在的瞻部洲,因为我们所知的世界,其实只局限于瞻部洲,只不过是瞻部洲里的一部分而已,叫婆罗多州。 第二环是蔗糖海,海水的味道像甘蔗汁一样。 第三环是是醴水,海水有酒的味道,喝起来像酒一样,能够让人迷醉。 第四环是醍醐海,海水像酥油一样的,具体我们只能想像哈。 第五环是乳海,就是所谓牛奶之洋,海水是白色的,像牛奶一样。也有牛奶的香味,所以佛经里叫香乳海。 第六环是酸酪海,海水有酸奶的味道。 第七环是甘水,海水是微甜的。 四大天神对应于《山海经》四方神 还有,布曼荼罗,其四极有四大天神居住,掌控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东方是因陀罗,南方是阎摩,西方是筏楼那,北方是月神。对应于《山海经》里的四方神。 《山海经》与吠陀宇宙观完全吻合 根据这三张图,我们发现,《山海经》的天地观,可以跟《往世书》对宇宙结构的描述相对应。 这就为我们破解《山海经》提供了一把钥匙。对于《山海经》所蕴藏的宇宙时空架构,可以说起了一个印证的作用,说明我们对《山海经》的解读是在一个正确的方向上。这是参照上古异域文献带来的证据。 《往世书》第五篇里关于追日明王波黎耶伏罗多的传说揭示了天地对位形成的原因: 一日,波黎耶伏罗多大帝远望日轮环绕须弥而行,心中忽生不满。据他看来,太阳于一年之中,六个月行于北方,则南方少日光;另外六个月行于南方,则北方少日光。于是,这位君王决定,要让处于暗夜中的那部分宇宙也得到日光。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凭借从崇拜至尊者而来的玄通之力,他乘上一辆灿烂无比的战车,尾随着日神,疾追不舍。 当波黎耶伏罗多驾车追日之际,那辆战车的车轮在大地上刻下了辙印,这些辙印后来变成七大海水,把整个大地分割为七大部洲。如此,地上的七大部洲就跟天上的日道对应起来。 古印度的追日传奇在《山海经》里演变成了夸父的故事。 二、《山海经》玉文化探源 今天我们要进入昆仑世界。 1、《山海经》有两个昆仑 前几讲曾经讲到,昆仑,其实在《山海经》里有两个,一个叫昆仑之墟,一个叫昆仑之丘。 小九州的昆仑在四川岷山流域 我们推断,昆仑之丘很可能是在四川岷山流域,跟三星堆有很大的关系。三星堆实际上就是夏墟,在华夏世界的中央,因为它也是天地之中,所以就把昆仑与岷山对应起来。这个昆仑是在禹域小九州里面。 大九州的昆仑在流沙外西胡西 那么,在大九州的范围里面,还有另外一个昆仑,称为昆仑之墟。 这个昆仑之墟的位置到底在哪里呢?我们初步推断是在西北方,中国的西北方,从新疆再往西,就进入了所谓的西域,一直到和田,然后进入巴基斯坦,跟上古印度河文明连接起来。关于这一点,在《山海经》里面也有一些线索可循。比如说《海内东经》,开头几条涉及昆仑墟: 国在流沙中者埻端、玺,在昆仑虚东南。一曰海内之郡,不为郡县,在流沙中。 国在流沙外者,大夏、竖沙、居繇、月支之国。 西胡白玉山在大夏东,苍梧在白玉山西南,皆在流沙西,昆仑虚东南。昆仑山在西胡西。皆在西北。 这就把昆仑墟引到了西北,而且是在流沙之外,西胡西。但是这条记载提到郡县,明显有秦人添入的文字。 2、西胡西的昆仑出产美玉 那么,西胡有白玉山,这跟昆仑有很大的关系。在上古华夏的想象里面,昆仑主要跟玉有很大的关系,所谓玉出昆冈,昆仑被认为是产出美玉的地方,而玉又象征着长生和登天。这方面,《穆天子传》提供给了很多线索,也可以跟考古相印证。 新疆的和田就是流沙外的月支 我们知道,西北最好的玉产在和田,古代叫于阗。那么,和田应该就是在所谓流沙之外,这里说的居繇、月支,应该就是在新疆。我们知道,月支后来又往西迁,但是,最早的时候应该是在新疆。 尧舜时代已入疆开采月支之玉 关于月支出玉,在《管子》里也说到过:“尧舜北用禺氏之玉而王天下。”禺氏,根据王国维先生的考证,实际上就是月支。也就是说,从很早的时期,尧舜时代,差不多四、五千年前,中国人已经进入了那些地区,以获得新疆那边的玉。所以,昆仑山的想象始终跟上古玉石之路联系在一起。 3、昆仑美玉受到古人崇拜 叶舒宪先生提出了一个所谓玉教的观点,认为中国人对玉的崇拜可以上推到距今-年之前。 《山海经》不断提到昆仑美玉 从上古以来,中国人一直对西方的玉有一种特殊的想象。所以,《山海经》里不断提到西方的美玉,昆仑山的美玉。 周穆王骑着八匹马去昆仑寻玉 在一些出土的文献里,比如《周穆王传》,其中记载周穆王骑着八匹骏马,带着大量的随从,从陕西出发,出玉门关,到昆仑去寻找美玉,甚至还见到了西王母。 《新语》记载尧训已达昆仑墟 又《新书.修正语.上》有这么一条记载: 尧教化及雕题蜀越,抚交趾,身涉流沙,地封独山,西见王母,训及大夏渠叟,北中幽都,及狗国与人身而鸟面,及焦侥。 尧的教化到达了蜀、越,就是西南和东南,甚至进入了交趾,就是现在越南这个地方,东南亚;身涉流沙,从东南亚进入了流沙;地封独山,西见王母,进入了所谓的昆仑墟;训及大夏、渠叟,涉足《海内东经》里所谓的流沙之外,也就是说,他到了流沙之外的西域。 古人相信美玉具有神奇的法力 这些文献都可以证实,中国跟西北、西域之间的联系非常悠久,而且跟一种源于上古的信仰有关,也就是对玉的一种信仰,叶舒宪先生所谓的玉教。从很早的时候起,中国人就相信,玉具有神奇的功能和法力。 整部《山海经》贯穿玉的文化 最早重视《山海经》玉文化研究的,是地质学家章鸿钊。年,他出版了《石雅》一书,对《山海经》中的玉石矿物资源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才使这本书的“科学性”因素露出了冰山一角。 《山海经》记载了各种物产和矿物资源,然而,玉石资源所占的比重之大显而易见。据统计,《山海经》中出现“玉”字次,加上各种玉石、玉器的别称共计余次;出现“金”字次;金玉并列78次。此外,出现“铁”字42次,“铜”字30次,“银”字14次,“雄黄”15次。不难看出,黄金和玉石在所有的矿物中的地位是其他矿产无法比拟的。二者相比,似乎玉石的地位尤为重要,正如章鸿钊所言,“《山海经》一书,言玉石特详”。从认知人类学的角度来看,玉是《山海经》中认知最深刻的矿物种类,也就意味着古人对玉的重视程度超过其他的矿物。这样的情况,正好印证了张光直对中国历史阶段中玉器时代的强调:西方考古学讲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比起中国来中间缺一个玉器时代,作为一种细石器,玉器时代在中国正好代表了从石器到铜器的转变。 《山海经》对玉石进行的分类与认知,其系统性大大超越了前人,其中不少玉石分类观念和名称一直沿用到后世。比如玉的颜色、形状、名称、功用,都有非常详细的记载。仅仅玉的颜色就有碧、水碧、瑶碧、青碧、碧绿、白玉、苍玉、玄玉、藻玉、水玉、芘石等等。然后,玉的形状有璧、珥、珪、璋、璜、环、胜、瑜等等。这些玉器主要是用来祭祀、通天,或者作为等级性装饰。 《山海经》对玉石的产处、颜色、质地、形态有清晰的认知。《山海经》在记载玉石资源时十分仔细,不但对产于水中的玉和产于山上的玉进行了区分(水中玉就是籽料,山上玉就是山料),还对产于山阴和山阳的玉进行了区分。《山海经》对不同颜色的玉和宝石分类达到12种,其中有软玉类的碧玉、白玉、苍玉、玄玉、藻玉等,也有宝石类的芘石、水玉。此外,《山海经》还描述了玉的各种形态,如玉膏、玉荣。 尤其是白玉,在《山海经》里不断地被提到,而且加以赞美。在《五藏山经》里面,对于玉在祭祀里的用法有很详细的记载。 总而言之,《山海经》对玉有超乎寻常的重视。可以说整部《山海经》就贯穿了一种特殊的玉文化,其中承载了上古的宇宙观和神灵世界。 4、玉崇拜跟神灵信仰有关 玉是一个很重要的线索,让我们可以去寻找《山海经》所蕴含的宇宙奥秘,因为玉在《山海经》里面跟通天、跟神灵有关。在那么古远的时代,中国人为什么要千里迢迢、不远万里,到西北、流沙之外去获取这种奇特的石头呢? 1)黄帝食玉的神话 根据《西山经》记载 黄帝喜欢吃白玉所产的玉膏 在《山海经》的《西山经》里面,有一段黄帝食玉的神话,是这样记载的: 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源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 “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就是说,稷泽里面有很多的白玉,白玉产生玉膏。“其源沸沸汤汤”,从一个源头里源源不断的流淌出来,呈膏状的玉液,那么,黄帝就喜欢吃这种玉膏。“是生玄玉”,玉膏里还产生出玄玉。 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 玉膏滋养出神树。并且,不但有玉膏,还有玉荣。 玉是鬼神的食物君子的佩饰 华夏玉崇拜的根源找到了! 瑾瑜之玉为良,坚粟精密,浊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 这句话就把玉的两样最重要的作用揭示出来了。首先,“天地鬼神,是食是飨”,鬼神是吃玉膏、玉荣而生的,他们不吃人间的饮食。另外一方面,“君子服之,以御不祥。”天上鬼神拿玉来当食物,那么君子拿来装饰身体,可以抵御不祥。 刚才讲到黄帝食玉,这为华夏的玉崇拜找到了根据:天地鬼神喜欢吃玉,而君子佩玉以求鬼神庇佑,玉崇拜的根源其实在这里。 黄帝最喜欢吃产自昆仑的玉 我们知道,黄帝住在昆仑山,昆仑山顶有黄帝之宫,那么,他以玉为食,玉膏也好,玉荣也好,最好的玉自然就产于昆仑。黄帝最喜欢吃的玉就是昆仑玉,包括天地鬼神,对于他们来说,昆仑的玉必然是最好的。 而且,我们从玉本身来说,在中国的各类玉里面,靠近西域的玉,尤其和田的玉,是最好的。这样,传说跟实际的地理就产生了一个结合,也就是说,古人相信,传说中黄帝所食的美玉是来自于西域的。 根据屈原《九章》 食玉可与天地同寿日月同光 比如说,屈原在《九章》里就说: 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 “登昆仑兮食玉英”,这就是说,食玉能够让人成仙,不光是神仙爱吃,人吃了也可以成仙,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光。 根据《山海经图赞》 食玉求仙的源头追溯到黄帝 《山海经图赞》把黄帝服玉升仙的情形描写的更加生动: “丹木炜华,沸沸玉膏。黄轩是服,遂攀龙豪。渺然升遐,群下鸟号。” 黄帝服玉升仙,这个说法也是来自于《山海经》。汉魏时期的食玉养生求仙之风,其源头就应该追溯到黄帝和《山海经》。 根据《抱朴子》记载 玉是仙药,服玉者其寿如玉 《抱朴子》云:“玉亦仙药,但难得耳。玉经曰: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 根据汉代铜镜铭文 食玉跟升仙有很大的关系 汉代四神纹铜镜铭文也反映出食玉与升仙的联系:,其辞曰:“尚方作镜真大好,上有仙人不知老,渴饮玉泉饥食枣,徘徊名山采芝草,浮游天下敖四海,寿如金石为国保。”“渴饮玉泉饥食枣,徘徊名山采芝草”。吃仙草灵芝,喝玉泉的水,就能够升仙。 又汉代鸟兽纹规矩镜的铭文:“上大山,见神人,食玉英,饮澧泉,驾文龙,乘浮云,君宜官,秩保子。”这都是说食玉跟升仙、跟取悦神明有很大的关系。 《山海经》里记载的昆仑山黄帝吃白玉膏的神话,给中华文明带来深刻的影响。 2)夏后启操环佩璜的神话 根据《海外西经》记载 夏后启在大乐之野借玉升仙 那么还有一段,在《山海经》里记载的,关于玉教及其对玉的崇拜。《海外西经》有一则夏启操环佩璜乘龙升仙的神话,原文是这样的: 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儛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在大运山北。一曰大遗之野。 夏后启在大乐之野祭祀升天。这个我们考证过,实际上,大乐之野就是什么?都广之野,也就是三星堆;夏后启是夏国的开国君主,他在都广之野举行了盛大的祭祀。我们可以想象,三星堆所有的那些青铜重器全都被陈设出来,然后举行祭祀,夏后启还唱歌、舞蹈,迎接神灵降临。 有一个学者认为三星堆祭祀坑里的青铜器实际上隐含了一个原始的歌舞乐队,我觉得也是一个说法,因为上古巫术一定是伴随歌舞的,通过歌舞来取悦神明。 “夏后启于此儛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翳是什么呢?翳是一种鸟的羽毛。“右手操环”,环,应该指的是玉环。左手操着一个鸟羽,右手操着一个玉环。“佩玉璜”。身上佩着璜,璜也是一种玉礼器。 夏后启实际上是中国第一代天子,夏商周第一代君主。他这番扮相实际上是当时天子的标配,也是天子的一个标准姿态,也就是说,王同时也必须是巫,能够歌舞悦神,而且身上要佩戴各种玉器,作为通天悦神的手段。 所以,这些玉器,玉璜、玉环等等,一定是最高等级的玉,必须是最高等级,因为这才配得上天子的身份嘛,这些玉必须来自于黄帝所在的昆仑,因为黄帝和众神所食的玉蕴藏了至高的灵能。夏后启为什么能升天呢?他是靠着玉的力量,借玉升仙。 根据《大洞玉经》记载 佩玉能获纯阳之气修炼升仙 道教的《大洞玉经》里说:“玉虚之天,乃乾阳也。”要想飞升天界,被称为“阳精之至纯”的玉石就是最好的中介物。道教经典中凡是讲到修炼升仙的方法,往往都跟玉相关,玉是什么?阳精之至纯,就是纯阳之气,如果身上佩玉,就能够获得纯阳之气,从而修炼升仙。 根据《上清白羽黑翮飞行羽经》 佩带九年飞仙玉符就能升仙 《上清白羽黑翮飞行羽经》描述了五种飞仙玉符的功能:“上灵飞玉符、下灵飞玉符、左灵飞玉符、右灵飞玉符、太灵飞玉符”,“佩之九年,得乘飞云,行步玉清”。 夏后启佩的玉璜,被后世称为夏后氏之璜,据说一直传到周天子手里,成为沟通人神、超越生死的通天大法器,也是三代国家权威的象征。 那么这是从黄帝到夏后启的玉教传统,黄帝食玉,夏后启是借玉升仙。 3)西王母居玉山的神话 《山海经》讲到西王母跟玉也有关系,而西王母在《山海经》众多神灵中是很突出的。 根据《西次三经》记载 蓬发戴胜的西王母住在玉山 按照《山海经》里说,西王母住于玉山,《西次山经》记载: 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根据《大荒西经》记载 王母之山宝玉遍地鸟兽自在 其中的白玉跟永生不死有关 《山海经》的《大荒西经》里描述王母之山宝玉遍布、鸟兽自在,是一片极乐之地。这段文字是这样的: 西有王母之山、壑山、海山。有沃之国,沃民是处。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凡其所欲,其味尽存。爰有甘华、甘柤、白柳、视肉、三骓、璇瑰、瑶碧、白木、琅玕、白丹、青丹,多银铁。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是处,是谓沃之野。 这里讲到瑶碧,是碧玉。璇瑰应该也是玉,璇是青玉。琅玕也是一种玉。西王母之山,藏着这些非常珍贵的宝玉。 白玉最为珍贵稀有,因为白玉跟西王母所掌管的天下唯一的不死秘方有关。不死、永生,梵文叫amrta,也有甘露的意思,而甘露在这里是王母之山凤鸟的食物。 根据《穆天子传》记载 周穆王曾经西巡拜见西王母 西巡路线乃是上古玉石之路 在《穆天子传》中,有周穆王西巡拜见西王母的记载: “吉日甲子,天子宾於西王母,乃执白圭玄璧,以见西王母。” 那么,在《穆天子传》中,“玉”字出现了24次,“璧”字出现12次,其他的玉名出现有一二十种之多。从某种程度讲,《穆天子传》是一部玉书,而穆王西巡之路乃是一条寻玉之路。甚至有学者认为,周穆王寻玉之路就是“和田玉贡路”。周朝的玉料来源主要也是球琳产区,取自昆仑山白玉河、墨玉河及甘青的昆仑余脉,其取玉之路线可参照周穆王寻访西王母的行进往返路线。也就是说,穆王西巡的路线,实际上就是上古玉石之路。 根据叶舒宪先生考证,玉石之路也正是后来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 4、神灵信仰跟吠陀文明有关 实际上,玉是一个载体,它真正的内涵是一套神灵信仰,包括一套宇宙观,后面是整个一套上古灵知体系。这套体系跟吠陀文明有关,这一套灵知体系实际上就是沿着上古玉石之路传入了华夏。 昆仑之玉来自于神仙的故乡 西来之玉具有更强大的法力 华夏特别重视西域的玉,西来的玉特别的贵重,因为西来的玉被认为与昆仑最接近,所以具有更强大的法力,能发挥更大的功效。玉质越是纯粹,越是温润,那么玉的法力也就越大,能够发挥出更精纯的能量,所以华夏特别重视西来美玉,而且专门开辟了一条上古玉石之路。 其实,中国各地都产玉,东南西北各个方向都有玉。比如,红山文化的玉,是本地产的,是辽宁的岫岩玉;良渚文化的玉,恐怕来自东方沿海地区;包括三星堆用玉,主要是来自岷山的一种青玉。那么,为什么对昆仑玉特别重视呢?因为昆仑玉来自于神灵的故乡,而那里是上古灵知信仰的发源地。 琢玉的技术来自东方的华夏 夷夏融合产生独特的玉文化 至于琢玉的技术,这个倒不一定是来自西域。 《穆王传》里就写到,穆王一路西行,一方面他收集了很多玉料,另外一方面,他也把成品,就是这些美玉制品,赐给当地的首领,比如璧啊,琮啊,珪啊,璋啊,他们对这些玉制品非常喜爱。 这就形成了一个产品循环线。华夏从西域获得美玉,然后,经过加工,可能又输入西域,返回来影响西部的文化。比如像良渚的玉,后来又影响了西南、西北。 这里就有一个原料和产品的循环,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现象。也就是说,所谓上古华夏玉教,它的内涵是从西边来的,而技术来自东方,原料和制作之间有一个很完美的结合。 这也反映出夷夏之间,夷文化和夏文化,其实是互相影响,最后融合,产生了上古玉教、玉文化。 玉文化在整个世界文明体系里也是非常独特的,其他文明里面都没有出现这样一种独特的现象。把玉作为“玉魂国魄”,作为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作为一个崇拜的对象,这是非常特殊的一种文化现象。 玉文化来源于上古印度河文明 吠陀文明沿玉石之路传入中国 叶舒宪先生把玉文化称之为大传统,也就是说,在文字没有产生以前,整个华夏的文化就体现在玉上面。 我觉得这个说法是比较中肯的。但是,我觉得还可以再推进一步,就是说,玉教的来源是哪里?从玉石之路我们上溯到了西域,从西域的于阗、流沙之外,所谓大夏、渠叟之地,实际上已经跟印度河文明链接上了。 通过前面的考证,我们发现,黄帝神话、西王母神话实际上都跟印度河文明也即吠陀文明有极大的关系。也就是说,沿着丝绸之路,佛教输入中国,而通过更早的玉石之路,吠陀文明传入了中国,这一点在《周穆王传》里面其实有非常突出的表现。 5、穆王西游既寻玉亦寻根 周穆王西游,不光是去寻找制作玉礼器的原料,其实还有一种文化寻根的意味。 《周穆王传》是一部千古奇书,是所谓汲冢竹书的一部分。魏晋时候从地下出土的竹简,称为汲冢竹书,大概是在西晋太康初年,汲郡,就是河南汲县,有个叫不准的人,盗发了战国时魏襄王的古墓,在墓中发了一批封存了五六百年的竹简,有数十车之多,计十余万言。后来经过整理,写定为七十五篇,其中最有名的是《竹书纪年》和《穆天子传》。 对《竹书纪年》学者已经有很多的研究,主要是跟近来出土的简帛文献相比对,发现《竹书纪年》其实还是蛮靠谱的,由此为古史的考证找到了很多的线索。 1)根据文献记载 穆王西游并不是虚构的小说 《穆天子传》以前一直被归于虚构的寻仙作品,属于一种小说,或者神仙家言。但是现在看来,恐怕也不是这么简单。关于周穆王西游,其实不光《周穆王传》里面有,在《列子·周穆王》篇里有记载。 《抱朴子》里也有记载:“周穆王南征,一军尽化,君子为猿为鹤,小人为虫为沙。 《国语·周语》,记载了周穆王发兵征剿犬戎。 《左传·昭公·昭公十二年》又记:“昔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 《史记.秦本纪》云:“造父善御,得八骏,穆王使驾而西巡狩。” 《史记.赵世家》进一步说:“见西王母,乐之,忘归。” 总之,《周穆王传》所记周穆王西游这件事情,现在看来可能不一定就是虚构的,是有其历史和文化根据的。 2)很多史学家认为 《穆天子传》是部史学著作 越来越多的历史学家认为《穆天子传》应该是一部史学著作,而著作者为周王室史官。 首先,均有具体的过程记录 《穆天子传》所记周穆王从宗周湹水出发,经今山西太行山一线,越今河北井陉山,渡虖沱河,出雁门关,进入今内蒙阴山河套地区,然后渡河西行,经今宁夏、甘肃、青海,入新疆,最后到达“西北大旷原”,停留达三个月之久,然后东归,取道东南,经河西走廊,穿甘、宁沙漠,复至阴山,循来路返回宗周。其所历山川、泽薮、大原、部族、邦国(特别是西域之地),大多不见于别的文献,只能是亲历者才会有这样详细的记录,而且,周穆王整个西征、东巡漫游过程均有具体时间、地点、起止、宿留的记录,这只能是随行史官才可以这样清楚明确地进行记载。 第二,所载内容真实而可信 众多先秦文献中,关于我国古代民族的资料,以《山海经》所载最为丰富。但绝大多数似乎比较荒诞。而《穆天子传》所载却显得真实而可信,客观而详尽地描述了西周时期西北各民族居地、习俗、分布与迁徙等情况,并大多能从秦汉以后的史籍中得到印证。 第三,礼制的描述有根有据 周穆王西征、东巡沿途各国风物人情大异于中原,却又历历可考,而且,所详细、完整地记录的具体日期,在先秦文献中绝无仅有,接近于帝王起居注。且所载礼制与历法,皆用周正,以建子之月为岁首,表明《穆天子传》成书在西周,而非已改用夏正的春秋战国之时。书中围绕周穆王的活动,记述了一系列与之密切相关的礼仪制度,包括宴飨之礼、祭祀之礼、献赐之礼等等。它对于周礼的描述都相当靠谱,有根有据,绝非向壁虚构。 3)根据叶舒宪先生研究 周穆王西游是一种朝圣之旅 那么,按照叶舒宪先生的看法: 《穆天子传》所讲叙的穆王西游故事,既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巡狩、封禅,也不是寻常的旅游、探险,而是西周帝王对华夏版图以西的西部所特有的神玉源头的一种朝圣之旅。也就是说,西征具有一种宗教意义。 今通行本《穆天子传》共6卷,前3卷讲述西征过程;第4、第5两卷讲述东归及以后事;第6卷为后人添加,叙述盛姬死丧之事。若将前3卷看做一个整体的穆王西征故事,那么其叙事的主干大体围绕着玉神话及玉礼仪而展开。 整部《穆天子传》的前3卷,就是它的主体,都是围绕着玉神话及玉礼仪展开的,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关于玉的神话,一个是关于玉的礼仪,由此形成一套灵知信仰体系。 第1卷讲述西征的序曲 穆王献祭河神踏上寻玉之旅 第1卷讲穆天子北出边塞,先到达内蒙古河套地区的河宗之邦。天子向邦主河宗伯夭赠送玉璧,让他将此玉璧向西方向沉入黄河,以祭献河神。有祝官们辅佐这个盛大的仪式典礼,将牛马豕羊等作为祭献牺牲沉入河底。河宗告诉天子:“昆仑山有高原四处,清泉七十处。那里特产珍稀绝伦的宝玉。你应该去昆仑之丘,看看那里的宝玉。”天子接受建议,折而向西进发。在黄之山上观看图典,了解所谓“天子之宝器”的情况,主要有“玉果、璇珠、烛银、黄金之膏”,可能是一些通天的神物。 第1卷不妨视为西征的序曲:始于以玉璧献祭河神的礼仪,引出穆天子对西方的昆仑美玉的探索欲望。二者之间的联系就在于“河出昆仑”的信念。 在当时的人们的信念里面,黄河源出昆仑,所以,由黄河的祭祀就引出了周穆王想要到昆仑获取美玉的想法。河宗实际上就是黄河之神,可能通过托梦之类的方式,他叫穆王前往昆仑获取美玉,这就使周穆王的愿心变得非常强大。 第2卷讲述西征的过程 4个情节围绕美玉展开叙事 第2卷讲述西征过程的主体。共有4个与宝玉相关的情节单元: ?在珠泽得到白玉 其一,在吉日辛酉这一天,天子登上昆仑高峰,参观黄帝之宫。备齐全套的牺牲,祭拜昆仑山。随后再度北征,住在一个名叫珠泽的大泽畔。当地人献上白玉。 日子都是挑好的,在辛酉这一天,天子登上昆仑高峰,而且去参观了黄帝之宫。我们知道,黄帝之宫是昆仑山的标志,等于是一个地标建筑。那么,黄帝备齐全套的牺牲,里面当然包括很多美玉,珪啊,璧啊,琮啊这些,来祭拜黄帝。祭拜完了以后,他又再度北征,住在一个名叫珠泽的大泽畔,当地人献上了美玉。如此看来,当地人实际上也是崇拜玉的,否则的话,他们不会把玉当作神物来献给周天子。 ?在舂山得到玉策枝斯之英 其二,天子盘桓在昆仑一带以守黄帝之宫,南司赤水而北守舂山之宝。 周天子西行,除了祭拜以外就是寻宝,这里又出现一个舂山之宝。 他还向当地人赏赐黄金之环、朱带、贝饰等等。季夏丁卯日,天子北升于舂山之上,以望四野,感叹说:“舂山是惟天下之高山也。清水出泉,温和无风,飞鸟百兽之所饮食,是先王所谓悬圃“。天子在这个地方得到非常珍稀的宝物——玉策枝斯之英,恐怕也是非常特殊的一种美玉。 他高兴得一连5天都在这座舂山之上欣赏美景,并且在这神仙的花园“悬圃”题刻,以昭告后世。 ?在赤乌得到美人与美玉 其三,离开昆仑,天子继续西征,来到赤乌。赤乌之人献酒千斛,食马九百,羊牛三千。穆天子说赤乌人与周人同宗,并且“贿用周室之璧”。 穆天子西行是一次寻根之旅。他在这里宣布,赤乌人跟周人是同宗的,也就是说,都是黄帝子孙,因为周人是奉黄帝为祖先的。并且,“贿用周室之璧”,他还把周室的国家重器玉璧,赐给了赤乌人。 赤乌酋长向周天子介绍本地的名山,乃宝玉之所在,嘉谷生长,草木硕美,并且献上当地另一特色产品——美女二人。兴奋的穆天子感叹道:“赤乌氏,美人之地也,宝玉之所在也!” 又有宝玉,又有美人,当然非常理想,可以说是尽善尽美了。 ?在群玉之山获得大量美玉 其四,癸巳日,天子来到“群玉之山”,容成氏之所守。 容成氏是黄帝的属下,黄帝的辅佐臣,也是律历术数的创始人,包括历法啊,音乐啊。 天子取玉三乘,玉器服物,于是载玉万只。 周天子在群玉之山获得了上万枚美玉,数量相当庞大。 天子四日休群玉之山,乃命邢侯待攻玉者。孟秋丁酉,天子北征,(缺字)之人觞天子于羽陵之上,乃献良马牛羊。天子以其邦之攻玉石也,不受其牢。 在这卷的4个情节单元中,每个单元都围绕着穆天子获得美玉的中心事件展开叙事。先是在珠泽得到白玉;接着在人间仙境的悬圃得到“玉策枝斯之英”;随后又在赤乌的良山得到美人加宝玉;最后在群玉之山获得巨大数量的美玉——“取玉三乘,玉器服物,于是载玉万只”,可谓收获空前。 值得注意的是,古人对不同产地的玉料,有着非凡的鉴别能力。所以叙述者对每一地方的玉产,都会给予不同的名目,使之个性鲜明,决不随意混同或者马虎从事。每一次获得宝玉,或者突出其物以稀为贵的珍贵一面;或者称其色泽之白皙的一面;或者强调玉产之丰盛,数量之惊人。中原王朝对于西域美玉的艳羡赞叹之情,早已随着叙事的进展而溢于言表。正是在这样的玉神话背景的铺垫之下,下文演出了在美玉仙境之中发生的男女主人公对酒当歌的一幕神话剧。 第3卷讲述西征的高潮 穆王晋见王母献上圭璧丝绸 瑶池会上对酒当歌相约重逢 第3卷讲述西征故事的高潮:吉日甲子,天子拜见西王母。穆天子手里捧着白色的玉圭和黑色的玉璧,晋见西王母,献上的中原礼物是精美的丝绸织品共四百纯。 这就是我们说的上古玉帛文化。当时,诸侯与天子之间互相觐见、互相献礼,都离不开这两样东西,就是玉和帛,美玉和丝绸。这是上古礼乐文明的承载物。这一套玉帛文化来自于对神明的祭献,因为要见神灵,也得靠这两种东西,一个是玉,一个是丝绸。如果手里没有这些礼物,就没法见神明。见神明总不能空着手去吧,这就太鲁莽太无礼了。古人见神明,一定要带着礼物、带着宝贝,主要就是玉器和丝绸。 西王母当仁不让,举行答谢之礼,接受这来自丝国的厚礼。次日,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西王母瑶池会,非常有名,就是从周穆王开始。西王母为天子谣曰: 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相当于说“何日君再来”,千里迢迢盼望你再次回来。 天子答之曰: 予归东土,和治诸夏。万民平均,吾顾见汝。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周天子回答也很有礼数:等我治理好了诸夏,万民平均,三年之内,我就可以回来见你了。周天子的回答非常得体,“和治诸夏。万民平均”,这是表现他作为华夏圣王的理想。他最后表示,还是要“将复而野”,回到神明的故乡,回到昆仑,就是要追求解脱升天,这是上古圣王的最高理想。不光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且最终还要解脱升仙。这个理想在三代非常明显。而解脱升仙的目的地是哪里呢?就是西王母、黄帝之宫所在的昆仑山。 王母、玉皇大帝都与玉有关 穆王是回到玉的故乡去朝圣 “瑶池”就是美玉之池,这个池里面遍布美玉,天然的美玉。西王母又称“瑶母”,即玉母、玉女神。这和后来的华夏道教神话第一尊神叫“玉皇大帝”的,原来都有玉神话为共同的信仰背景。 西周王朝第五代天子周穆王,是后羿以来惟一到达昆仑仙境见到玉女神的凡人。后羿是夏代的人,那么到周代,见到西王母的就是周穆王。见到西王母是一个标志,也就是说,这个君主已经达到了非常崇高的境界,他已经能够跟神明相沟通了。 周穆王到底有没有见到西王母?这可能是一个虚构,但是,这里面起码传递出一个信息,也就是说,周穆王之旅,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它有追求信仰的使命。昆仑玉乡就是传说中的神仙之乡,蕴含了这样一个神话景观。穆王西征,就是回到玉的故乡去朝圣,这可以说编织出了一个华夏文明之梦,上古的中国梦是这样体现出来的。 后羿为了不死仙药找西王母 穆王为获取美玉原料去西域 那么,叶舒宪先生提出一个问题,他说: “我们知道神话中的后羿翻越昆仑险阻来找西王母,是为了得到不死仙药。那么周穆王来会西王母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现存的文本叙事只交代了二人在瑶台宴饮对歌的浪漫场景,却没有具体说明穆王来此地的目的。从他一路上不断赏赐金银、丝绸、贝带和朱丹,大量获取美玉的情况看,实际上有些“国际贸易”互通有无的性质。顾实《穆天子传西征讲疏》说:“珠玉取之于西方,金银盖出自中国。以《穆传》但有赏赐金银于西方之人,而未有取金银于西方也。”先秦的中原王朝以本土的金银丝绸换取西域的珠玉,或许就是汉朝经营“丝绸之路”之前存在“玉石之路”的经济贸易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穆天子传》中也讲到天子以玉赏赐西域之民的情况。如第1卷河宗伯夭祭祀河神用的玉璧,是穆天子授予的。数量是一块。同卷末尾处讲天子在温谷乐都赏赐七萃之士“左佩玉华”,数量也是一件。第3卷讲天子在瑶池会见西王母一事之后,到大旷原大鸟解羽的地方逗留,获得大批兽皮鸟羽,居然装满了辆车。随后在沙衍赏赐奔戎佩玉,数量还是“一只”。第4卷讲天子在从西域返回中原的路途中,赏赐伯夭佩玉,数量仍然只有“一只”。也就是说,周天子去西域的目的主要是获得美玉原料,但是,他身上带的玉器产品可能数量不多,所以,他的赏赐都只有一件两件。 总合起来看,周天子这次出行历时二年多,从西域获得美玉矿石数量无数(仅一次就“载玉万只”),所赏赐西域之人的玉璧玉佩总共4只。这种情况说明,西域出产玉石原料,却没有琢玉攻玉的文化传统;中原王朝有着玉文化的悠久传承和高级加工技术,玉璧玉佩作为中原帝国的国家礼器或者王公贵族的配饰,具有高度的文化附加值,非天然状态的玉料矿藏所能够比拟。 6、玉文化的源头找到了 刚才,我们主要是根据叶舒宪先生的研究,对于《穆天子传》做了一个分析,从中找到了玉文化的源头。 玉文化跟昆仑崇拜关系极大 昆仑崇拜通过玉文化来表现 玉跟昆仑崇拜有极大的关系,而昆仑崇拜的主要特征都在《山海经》中揭示出来了。对昆仑的崇拜,对黄帝、西王母的崇拜是通过玉文化表现出来的,这样就形成了软件和硬件的配合。 吠陀文明是源头,玉是载体 夷夏文明融合产生了玉文化 软件很可能来源于吠陀文明,也就是说,这一套上古灵知信仰体系包括宇宙观来自于吠陀文明,但是使用了一种特殊的材料来表现,就是玉。 而这种表现方式,在印度河文明里面反而没有,印度河文明肯定没有那么多成套的玉器。印度河文明有制玉的技术,主要是用来做一些玉珠、玉砝码之类的小件,它有这种技术,但是并没有发展出像华夏这样成体系的用玉礼制。从这里可以看出,上古华夏文明和印度河文明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交流和融合。 四、现场答疑 1、徐老师好,主持人好。刚才你提到了玉文化,谈到了美玉和美女这样一个题目,那么我就从两个方面,谈谈我到和田的感受。和田采玉,它是一个很特殊的方式在采,比如说,它基本上是在晚上,然后手拉手,不穿鞋的,在喀什昆仑河,就是用脚去踩着玉。我就问过他们:你的脚知道踩到石头哪个是玉吗?然后他们说:知道啊。我说:你怎么知道呢?他们说:脚踩的时候,其他石头就比较干。但是你要是碰到玉的时候,就是湿漉漉的。为什么要光着脚来踩这个玉呢?他就知道,碰到玉的时候,一定是湿漉漉的,这一块肯定就是玉。并且,采玉的时候,都是女孩子,手拉手,晚上在喀什昆仑河,然后淌过河水,一遍遍过,所以,为什么说美玉和美女相关。后面更有意思的是什么?我们现在叫和田,过去叫于阗,你会发现那个地方,就新疆来讲,那个女孩子比其他地方的女孩子确实要长得要好一点。为什么这样?当时我也挺奇怪的,你想,其实和田就是在大沙漠的边上,也没有多少水,都是大风啊,沙漠呀,那么干,可是你会发现,那个地方的女孩子,他们的皮肤都还挺好,长得也很精致。为什么这个地方女子长得还挺好,为什么我们过去称之为女儿国,其实都有一个内在关系。包括你今天讲的这些内容,我们把他当成一个故事,当成一种神话、传说,但是,肯定还是有理由的。当然了,我们现在就粗暴了。后来我再到喀什昆仑河的时候,采的时候全都用挖土机了,挖土机把喀什昆仑河翻多少次了,都不是一次两次了,底朝天了,就是这样,你该挖不到你还是挖不到,为什么?因为玉是有灵性的,它是一种通灵的东西,否则的话,我们不会找这样的一种石头来通灵祭祀的。我们华夏是这样的一个信仰,可是在他们少数民族,比如说维族,他们从来都不会把玉当成一种通灵的东西,他们只是把它当成石头。所以,你到新疆去买玉的时候,你拿着现金跟维族人讲,他一看到钱以后,可能就给你了。他们更喜欢的是什么?不是玉,是黄金。然后,这就又有意思了,不仅维族人喜欢的是黄金,整个西方人对玉也不是很喜欢,他们对玉也没有任何一种感觉,可能那就是我们华夏人(徐老师:说穿了,中国才对于玉有一种玉崇拜),对,玉甚至有一种人格的象征,包括美玉和美女,包括西王母和穆王。其实,你刚才最后说的,我觉得穆王西巡更重要的其实是要玉去了。比如说,穆王西巡见王母,其实就是到昆仑山去要玉。可是,西王母他们对玉没有任何感觉,你找到了你就拉嘛,几车几车的,全去拉这个玉。神话传说里面,比如说,“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西王母提出来以后,穆王三年以后,也没有再去。这只是一个美丽的故事,但是,我觉得可能这个美丽的故事也透露出来西域文化和华夏文化有一个亲缘关系,这种亲缘关系非常重要,比如说,我们华夏的丝绸和西域的玉文化有一种远古的亲缘。(徐老师:您说这个故事非常有启发性)。这是一种古老的采玉方式。现在在喀什昆仑河,在挖玉的时候,我看到好多人都费了很大劲在敲,挖的时候一边还放手机视频。如果挖出一块玉,马上就通过视频卖掉了。虽然说有这种现代的工具,如果是让你那么容易就挖到了以后,玉也不会那么高贵了,这里面还是有很多灵性的方面。昆仑是天地媾精嘛,玉的形成为什么它那么细腻?比如说,我们中原很多啊,南洋啊,辽宁啊,四川啊,都有玉,我也比对过,包括和田的玉,青海的玉,都有相当大的不同。青海的玉,你会发现,玉的密度,比如羊脂(徐老师:对,它那种润温润的程度,这种纹理的密度,细致的程度,都是不一样的),完全不一样,所以说,和田的玉还是很贵的,贵就贵在这儿,就是贵在它很细腻,它是天地媾精形成的一种玉,这才可能成为与神沟通的一个载体、媒介。我就补充到这儿,谢谢徐老师。 我补充一下。我这次从杭州淘到一块和田玉,雕成一个羊形。这块玉确实不一样,稍微一摸就很润,那种光泽就出来了。所以,和田老坑确实质量不一样。付老师直接还去过那里,有这些亲身的见闻,非常珍贵的田野材料,给我们很多启发。 2、徐老师,您好!我就想问一下,刚才您在这个课程里讲的黄帝吃玉这个事情,您说什么玉荣、玉膏这一点,我想象玉是一块石头,怎么吃呢?你能再解释一下吗? 古人想象中,玉石是一个凝结的状态,那么在它没有凝结之前,它是一种膏状的东西,是更精纯的一种状态,所以叫玉膏。那么,这个玉膏可能是从山里像泉水一样涌出来的,黄帝就是服用这个玉膏。当然这个是想象的,神话嘛,因为石头是固体的,那么肯定也有液体的,从液体变成固体,古人是这么一种逻辑。并且,玉石本身的质地透明柔润,也给人一种膏状物的感觉。 3、您说新疆的和田玉是最好的,陕西有蓝田玉,这有什么连接的点吗? 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出土了很多上古美玉,这些玉甚至被砌进墙体里面去,叶舒宪先生考证,传说中夏桀建造所谓瑶台、璇室,就是用玉做的建筑,可能真实是有的。在石峁,并不是整个建筑都用玉砌,而是把玉石砌进墙体里面去,或者砌进房子的某个部位,这个就叫玉室。总之,是大量的使用玉,史书记载说,夏桀大量浪费玉,睡在玉床上面,他的房子也全是玉做的。现在看来,可能确实有根据的,那时候确实是美玉用到建筑物上面,就成了瑶室、玉台,等等。尤其是石峁文化,从考古学上看来,它的源头是齐家文化,就是甘肃那边,也就是说,它的源头也在西北。后来石茂文化影响到了二里头和三星堆,所以石峁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点,它在时间属于夏的早期。这个就关系到整个三代文明的起源了,从整个玉石之路来看,那石峁的存在说明了玉石之路自古就存在。 4、徐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就是《山海经》的时空构架是以北极为中心的是吧?以北极为中心的话,它的空间应该不止于地球,应该是这个概念吧? 它是一个我称为天地对位的时空架构。就是说,大地上的山海分布跟天上的太阳运行轨道以及星辰的分布,是一一对应的,是这么一个关系。至于说它所涵盖的空间,肯定不止地球,因为还有很多神明,包括星辰,都会在《山海经》世界里表现出来。《山海经》里很多神其实都跟星辰有关,所以,《山海经》的世界绝对不止大地,可以说,它包含了整个星空,整个宇宙。 5、我有一个问题想问,所谓的七衡六间,它只是一个坐标系而已,它只是一个范围而已,是吧? 七衡六间是太阳运行的轨道,就是日道。(学友:属于太阳系之类的是吧?)太阳运行的轨道(学友:哦,太阳运行的轨道),它还不是太阳系,是太阳运行的轨道,就是太阳在七衡之间运动,从南到北,从北到南,从夏到冬,从冬到夏,这样形成了一年的日道。太阳运行轨道映射到大地上,对应七大部洲、七大海水。山海世界就是这样形成的,我称为天地对位。 6、《山海经》的七衡六间或者说时空构架,跟现代的天文学应该是吻合的吧?比如哈雷望眼镜所看到的宇宙的景观,是不是跟《山海经》的时空观也有吻合的部分呢? 这个还是不太一样,因为《山海经》的宇宙观是根据盖天说,跟现代的天文学还是不太一样,不是完全对应的。比如说,昆仑山对应于北极,现代科学无法去证实它。 7、刚才说到《山海经》的二十八座定位山和二十八宿是一一对应的,是完全吻合的,还是对应一部分而已? 对,大荒世界有二十八座定位山,那么,二十八座定位山跟天上的二十八宿是对应的。 8、现在的天文学是不是远远的超出了《山海经》的时空边界了?因为《山海经》只对应了二十八宿,二十八宿外的话,是不是现在天文学已经超出了《山海经》的时空边界了,是不是这个问题? 这个只能说是两个不同的天文体系,就是现代天文体系和古代天文体系,不太一样。 9、老师,您讲到夏启在大乐之野宾天祭祀,会不会三星堆出土的那些青铜器,就是夏启宾天时候用的呢? 是的,我考证过,前面有专门考证过。实际上,天穆之野或者大乐之野、大遗之野就是在都广之野,只是不同的称呼而已。估计夏启就是在三星堆举行了国家祭祀,那么,这些青铜器、青铜雕像,应该都跟夏王朝的祭祀有关。这个我是考证过的,具体考证你可以再复听一下。(学友:好的,谢谢老师。) 10、徐老师,我有一个感觉,我今天听课,从头到尾就一直在想着《穆天子传》里面写到穆天子见到西王母,其实他不一定本人亲眼见到,可能是在梦里或者是在冥想的时候见到的。这本书不是史官给记下来的,我的感觉就是,肯定他是在那种潜意识里头是达到过那个境界,后来给记录下来的,我的感觉就是这样的。因为我有联系起来,像梵天出世的时候,他也是在禅定中得到薄伽梵的传授,包括黄帝游了华胥国,我就联系起来,我觉得他们可能都是在那种冥想状态或者是梦的状态下,获得了这些高维的知识。 这个就很难说了,我觉得像《穆王传》这种寻仙作品,一般都是虚实相生的,有虚有实。这种传记肯定也会对君王的事功做一些夸大。比如说周穆王,他到昆仑山去见西王母,可能根本没见到,如果史官也这么记载,那留给后世就是一个大的遗憾了,所以,史官可能就会加上一些虚构的东西,我觉得完全有可能。你可以推测,他在梦中或者冥想中见到西王母。但是,最终来说还是需要考古上的证据。 11、徐老师,咱们龙象论坛第二届的时候,易华老师讲过红珠玉髓,我现在有点记不清了,如果是周穆王的话,应该是距离我们现在0年,他那个时候说,这个红珠玉髓应该是年,然后是在新疆那边相遇了,咱们那次起的名字叫珠玉奇缘嘛,就是红珠玉髓和我们的和田玉相遇了。然后考古挖出来好多的玉佩饰,有红玛瑙珠,也有玉珠,形成非常奇妙的一个搭配。也就是说,我们的玉崇拜是我们自己的原生的一种崇拜,红玛瑙是从外边传进来的,从印度河传进来的,就是年前就传进来了。而周穆王去取玉的时候,是0年前,中间差了0年,就是说,中国的这样的一个玉崇拜,刚才说了,我们自己中原这边会加工玉,但是玉的原材料没有? 原材料也有,但是我们认为最好的原材料是在西域,就是和田这边,传说中的昆仑。 12、我现在觉得对玉的崇拜起源是怎么回事,有点不清楚。 我刚才讲到了,玉崇拜的起源主要也是跟《山海经》有关。一个是黄帝食玉,另外一个就是西王母居于玉山。也就是说,无论是取悦神明也好,还是升天也好,或者是为了辟邪也好,都需要玉,尤其是来自昆仑的美玉,具有更强大更纯粹的能量。 13、玉崇拜是从0年前开始的吗?还是更古老呢? 应该更古老,周穆王以前肯定已经存在了。我刚才引了《新语》里的一个记述,讲尧舜的时候就已经到昆仑去取玉,已经有路通到昆仑了,应该是五六千年前。 14、玉崇拜大概就跟那时候印度河对青金石的崇拜差不多,是吧? 印度河是崇拜青金石和红玛瑙,而中国是崇拜玉,尤其是来自昆仑的白玉,属于最上品,形成了一种崇拜,包括后来的传国玉玺都得用这种和田白玉来制作。其实是同一套上古的宗教体系,软件是一样的,信仰是一样的,只不过后来使用了不同的载体,印度河文明和华夏文明各自创造出自己的一套文化载体,那么,中国就是玉石,而印度河就是青金石和红玛瑙。其实广义来说,都属于细石器。玉这个东西确实很神奇,在上古时代被捧到神乎其神的境地,我们现代人觉得不可思议。我也做了实验,淘到一些玉器,经常带在身边这样搞搞玩玩。当然,也没有发生什么特别神奇的事情,但是可能潜意识里还是受到一些影响,我觉得起码它是一种美好的东西,让我们培养起一种比较高尚的情操,肯定还是起作用的。但是,在华夏文明里面,把玉跟信仰、跟整个礼乐制度结合起来,让玉发挥了一种非常不可思议的神奇的作用,承载了非常非常多的文化元素,承担了一个重大的文化角色,这个可以说在全世界绝无仅有。这一切都可以在《山海经》里找到踪迹,我刚才讲到《山海经》里对玉的产地、品质、色泽、作用这种神奇的描写,可以说《山海经》几乎就是一部玉书,自始至终都是跟玉相关,这个确实是非常独特的。包括《周穆王传》,完全是以玉为中心演绎的一段传奇故事。种种迹象都表明,叶舒宪先生提出玉教这个说法绝非凿空之论。用玉来总结华夏的上古文化,我觉得比较精准。 15、地上如果是自然形成的山,怎么可能形成一圈二十八座山,然后正好对应着那二十八个星宿呢?是不是人为来建成的,把它称作山呢?比如说,类似于像金字塔或者什么的,只有人造的,才可能安排得这么整齐呀,否则怎么可能和天上那么对应呢? 是在大荒世界里,找到了二十八座山,可以跟二十八宿对应,就是说,这二十八座山的位置恰好对应于天上的二十八宿,是这个意思。《山海经》这部作品,我一直认为它也是虚实相生的,虚实结合。有的地方是实的,比如说,讲当时他们居住的环境,像岷山、江水这些描述都是真的,但是描述到后来,越往外圈走,虚构也越多。那么,它虚构的根据是什么呢?主要是根据节令、天象和天上的星星,跟这些有关的神话、风俗等等,来加以描述,它是有所根据的。《山海经》很可能是巫师使用的,用来祭祀天地的唱本,尤其《山经》部分,其中有所谓望祭,好比说我祭泰山,我不用实际跑到泰山去祭,我遥遥的就可以祭,所以叫望祭。《山经》也是一样,它祭天下山川,不可能直接去那个地方,所以它就举行望祭,就是遥望以祭,所以说,大荒世界越远的地方,虚构就越多。但是必须有这么一个名称,有这么一个地方,这样他可以举行祭祀。它内在有一套祭祀体系,跟天地的时空架构是配合的。实际上是先有理念,先有这种宇宙观,然后才有《山海经》的制作。《山海经》其实最早就是根据两幅古图制作衍伸出来的,那么,一张可是天图,一张是地图。我为什么画了这三张图,其实就是试图寻找《山海经》最本真的古图。(学友:很有意思,古人的精神世界多么开阔呀)对,我们无法想象。 16、古人的精神世界非常开阔,是不是存在另外一个概念,一个时间窗口的概念,到那个时间窗口的时候,玉的神性特别灵,然后古人的思维变得特别开阔,而到了现在的话,那个时间窗口过去了,巫术什么的消失了,是不是存在这么一个问题? 这个也有可能。比如说,我们现代人的整体的身心素质都下降了,我们的体力、觉知力、敏感程度都下降,所以,古人能够觉知到的东西,我们未必觉知得到。 17、现在的玉石跟上古时期古人看到的玉石,其作用是不是大打折扣了? 玉石是一样的,问题是我们对玉石的感知力差了。比如《山海经》里玉可以分成十几种,描写它的颜色、形状、功能,都能讲得头头是道。我们现在人看玉,好像都差不多的。我们的认知能力变得很粗糙了,就是这样。 18、徐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想请教,刚才提到那两张图,这两张古图现在有吗?发现了吗? 没有,这个是我试图去复原的。(学友:我知道了,我是想那两张图特别重要)这个是刘宗迪最早提出来的,主要是根据大荒山里的七对日出、日落之山,找出了太阳巡行的轨道,那么,这就浮现出了一种天地对位的构思。从这个角度入手,我们再根据《往世书》里的记载,就画出了所谓的天图和地图。 19、《易经》里面有河图、洛书,会不会这两张古图和我们《易经》里的河图、洛书有一种对应关系呢? 我觉得很可能。(学友:如果说这样很可能的话,这就有意思了。可以再往下研究、再探讨,人类的大文明圈都会是这样形成的,就是靠这种图,在没有文字的时候。因为上古可能有一种共通的东西,那么就靠这种符号化的图,相互之间传递信息。我觉得您的这两张图可以再往下深究一下。)是的,完全可以。我在《世界文明孤独史》里专门解读过林家滩的玉版图书,是一只玉龟里面夹了一块玉版,阿城先生考证,这个玉版实际上就是河图洛书,也就是天地分布图,那么就可以跟我们找到的《山海经》古图相印证。你这个思路完全是对的,可以跟河图洛书相印证。 20、刚才寇老师也提到二十八星宿和二十八座山相对应,最后总结的出天地的对位,我觉得这个也是特别好的一个发现。 是的,首先是有天人对位这样一个理念,然后就产生了《山海经》古图,然后,从古图衍生出整部《山海经》,理念是最关键的,否则的话,我们很容易陷入一些细节上面、一些表象上面。但是,如果我们突破了表象,深入到理念上,就能够找到它的源头了。 寇老师:要是从这么一个推理下来的话,这张古图首先是以天文作为它的一个底本,然后,它从天文往地上来对应,安排出这么多的山海。如果想要恢复的话,就看天图,先把天文这一整套弄出来,然后把底下山海加进去。 徐老师:对,我称为《山海经》天地对位图,一张是天图,一张是地图,刚好对应。比如说,天图里有三衡,对应于地图,它就是海内、海外、大荒;天图里有七衡六间,对应于地图,就是七对日月出入之山所形成的山海世界。那么,对应于二十八宿,地下就是二十八座定位山。是这样一层层对应下来。 傅老师:冯时先生对天文和人文有很深入的研究,我觉得我们今天研究的这些跟他有共同的地方,但是也有不一样的地方。 徐老师:是的,我们的路径主要是通过比较研究,尤其上古异域文献的比较研究,来找到《山海经》的思想源头。而冯时的天文考古学恰好是从考古的角度来做一个印证。这样,文献所记载的宇宙观跟天文考古结合,那么就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了。 ↑↑↑ 点击上方小程序直接购买 钤印珍藏版书籍 ↑↑↑ 点击上方小程序直接购买 钤印珍藏版书籍 声明: 本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ixingzhao.com/fxzzp/8885.html
- 上一篇文章: 白鹭航空有限责任公司招贤纳士邀请函享受
- 下一篇文章: ldquo天路rdquo进近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