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我们正处在一个不断被各类新名词鼓舞着的时代,名词创新的速度令人眼花缭乱。前几年还在尝试为智能交通寻找有价值的内涵和外延,如今“智能”一词基本算是落后了,“智能交通论坛”已不如“智慧交通论坛”那么绚丽夺目。就在很多人还聊着大数据,适应着智慧道路这个新高度的时候,城市大脑就拍马赶到了,这个高度差点儿让大家伙儿缺氧——原来的视频监控,现如今的说法要叫智能感知;交通信号灯变成了智慧信号灯;可变信息板美其名曰智慧诱导屏;就连标志视认性优化,也要说超时空超视距车路协同技术。在这种全行业热衷于为老概念造新词的浪潮里,交通工程的第二春也踏浪而来,一些地方开始探讨交通工程2.0了,按照从智能到智慧的演变速度,3.0的出现还有多久?要真正理解“交通如流水”,不妨回味一下交通工程0.5但是,笔者还是想先聊聊多年前,可以算是“交通工程0.5”的那些事儿。那时起,大洋彼岸交通领域的大聪明们,就一直在为道路交通的通畅和安全悟道了,最后大家形成了一个重要技术共识,可以叫做“交通流如水”。这几个字说起来简单,其实悟道的过程很是艰难曲折。实践出真知,从汽车社会发展过程看,不开上几十万公里的车、琢磨车辆的运动特点,只坐在办公室里冥想、骑着自行车观察观察校园到家的那条小路、坐在车上甚至飞机上对着手机“日行千里”,想真的理解“交通流如水”这句话,实在有些难!这也是为什么本来只是交通流控制失败导致的很多交通困境问题,却被很多专家学者归结到运输规划的问题上去的原因。一说到拥堵,人们最常见的理由就是路不够、人太多、人口密度太大,很少有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ixingzhao.com/fxzzmp/12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