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层与我们的世界二
作者:李效东 本文的第一集已经提到对流层内地面的温度最高,其原因是地面产 生了大量的红外线。因此对流层内的热量是从下往上传播并逐渐减 弱。登珠峰的人都会选择盛夏,但都知道在高海拔处一定要提防冻 伤。 但是,太阳一出暖洋洋,这是任何人也无法否认的事实。看起来热 量似乎是从上往下。孰是孰非? 我国北方冬天的气温很低。但常见老人们坐在晴朗的阳光下悠闲地 抽烟聊天。他们决不会移到几步之遥的树荫下去,因为他们知道一 旦离开直晒的阳光就会冷得发抖。细心的人会发现(也能想象到) 两处的气温几乎完全相同!只有贴着地面的温度有微小差别。看来 气温的确不能当作衡量冷热感觉的唯一标准。 经验告诉我们,夏天骄阳下地表温度要明显高于气温,不同的地面 (草坪、沙土、水泥、柏油等)有不同的温差。我不打算解释,因 为看完下面的内容后原因自明。 其实,这个现象是地面阳光中波长nm以上的紫外线(如上集图 3左侧的那段被大气层“吃剩”的射线)在起作用。前面已提到,紫 外线是不能直接发热的(不信您可摸一下紫外灯管)。原因是紫外线 的能量较高,它有更重要的任务,就是把分子(或原子)外层的电 子激发到更高的“能级”,而不屑于去干推动分子平移那样的轻松活 (电子虽然质量很轻,但因被原子核紧紧束缚,故要搬动电子远比 移动一个分子费力),当然就不负责温度了。 是这样吗?依据何在?能级是什么? “有一份热,发一份光”是励志口号。但将“光”扩大为电磁波, 就是一条颠簸不破的科学规律。 但是,电磁波却不一定发热,至少不会直接发热。 “热”作为能量必须通过物质传播(见上集);而电磁波可脱离任何 物质在真空传播。太阳是一个巨大的电磁波源,当我们离开地球迎 着太阳飞行时,发现太空既不亮,也不热,连开启手电筒也没光柱。 所以,电磁波必须要与物质,准确地说是电子(还有更深层次的原 子核等),结合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为电子是一种另类的波―物质 波(参见波粒二象性的物理知识)。 图4显示了不同频率(与强度无关)电磁波的大致分工(为使读者 方便阅读,纵坐标分别标明了波长、频率和能量的对应关系)。从图 中可以看出,电磁波的频率越高(或波长越小,或能量越大),对电 子的扰动程度越大。γ射线、X射线能把电子踢出原子;紫外线使 原子能级跃迁、分子解体、分子能级跃迁;可见光作用于很弱的分 子能级跃迁;红外线导致分子的振动;远红外附近很宽的波段能促 进原子或分子整体的平移(因而改变温度);微波负责小分子的转动; 波长10-m的无线电波短波段(位于图4的最下方,未标出)则 只能影响到不受原子核约束的自由电子,因此能被电离层所反射。 除了优先完成以上任务之外,电磁波的散射也是一个重要现象。因 为高频电磁波对电子的扰动大,反作用力也大,因而更容易被气体 分子散射(瑞利散射强度正比于λ-4)。可见光中频率最高的紫、蓝 光最易被分子散射,因蓝光更接近光谱峰值,故天空及海洋呈现蓝 色。散射最小的红光却成为最醒目的交通信号和雾灯。 同样原因,高频电磁波通过扰动电子,在原子密集,电子交错的固 体和凝聚体内最可能“杀出一条血路”,表现出较强的穿透力。 总而言之,电磁波的频率,而不是强度,决定了它的任务。医院的 X-光机功率不大,但功能独特,全城照明灯泡加起来也无法看到人 体内部的细节。 当一束自然的电磁波照射物体时,各种频率的波分别按图4的分工 干自己的活。高频波对电子的影响比低频波大很多,就像伤筋动骨 与隔靴搔痒的区别,所以总是显得高频波首先被消耗。 显然,电磁波看起来是一种能量(这涉及到“能量”的科学定义, 但在此暂不加区别)。早期的物理学家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认 识到固定频率的电磁波的能量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 份能量E等于光的频率ν与一个常数(普朗克常数h)的乘积,如式 (2)表示(如能量以mol为单位则需再乘上阿伏伽德罗常数)。 E=hν(2) 这就是“量子”的由来。这有点像以前农妇拎个瓶子去小贩处买香 油,多少随便(传统理论);而现在超市只卖整瓶,决不拆零(量子 理论)。 无独有偶,玻尔等早期的科学家发现电磁波与原子中的电子关系密 切,如影随形。同时还发现原子中电子运动需要的能量也是量子化 的。不连续的能量被称为“能级”。电子的能级可以粗略地理解为楼 层(您可以住3楼或4楼,但不能住3.4楼),但这个“楼层”有点 复杂。每种原子的光谱图,即能级图,可作为辨识原子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ixingzhao.com/fxyfxz/12938.html
- 上一篇文章: 云上广交会的中国现场南方新闻网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