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军早就在用无人机了,70年代的图14
视频网站vip会员账号 https://tech.china.com/article/20210907/092021_869661.html 近年来无人机在各种战争、地区冲突中频频亮相,拥有几款优秀的无人机甚至能取得战术上的优势,这发展势头就好像一个全新的兵种正在崛起,不过很多人或许并不了解,无人机的发展历史并不晚,甚至可以追溯到大约年前,而普遍列装具有实用意义的无人机则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80年代。 早在上世纪20年代左右人们就尝试了设计建造无人机,只不过那时候科技水平太低,不过就是用陀螺仪给飞机设定飞行路线,希望无人驾驶的它能在预定航向上完成一些任务,甚至是自杀式的任务,不过这种设想实用价值很低,因为飞机偏航严重,据说千米的航程就能偏离十几千米。在上世纪6、70年代,无人机获得巨大的发展,它们基本都是以侦察任务为主,我国就曾捡到D-21无人侦察机,这个时期苏联也没有闲着,着手开发了一系列的无人机,例如图-“Рейс”(飞行、旅行)。 图-和D-21这类侦察机不同,它是一种战术级侦察机,使用距离、侦察的对象都不同,可以装备于师级单位使用。 在年8月30日,苏联发布了第-号指令,要求研发新一代战术无人侦察机,并且提出了严格的时间要求,带有相机的侦察型号应该在年准备完毕,而带有摄影机和相应传感器的增强版本应该在年完成。在此之前苏联已经研制过拉-17等无人侦察机,但它们性能无法满足苏军需求,或许这正是对新一代无人机要求如此迫切的原因。 图-是一架全金属结构的飞机,采用无尾三角翼布局,小型的三角翼位于机体后方,机体后端上方是发动机舱,内装一台TR3-喷气发动机,推力5.8KN,另有起飞用的火箭助推器,发动机舱上方有小尺寸的垂尾。飞机采用D-16硬铝、AMG-6镁合金以及玻璃纤维等材料制成。 原型机在年12月首飞,也算达到了上级的时间要求,经过几年的测试后,工厂在年开始生产,次年正式服役。 同早期无人侦察机一样,图-有一个侦察吊舱,这个吊舱内可以安装照相机和摄影机,飞机按照预定路线飞一圈后返回,并在预定空域关闭发动机打开降落伞落地,士兵们找到飞机收回侦察吊舱后就能查看影像资料。 图-储存在SPU-发射器中,这是一个9米长的圆柱形结构,里面有发射导轨,前后舱盖可打开,该发射器有BAZMB越野车搭载,乍一看就像是一辆导弹发射车。在使用的时候,发射器抬起15°并打开前后舱盖,无人机向前发射升空,它的最大飞行速度千米每小时,可在米高度上对~千米外的目标进行快速侦察。 图-有3个升级型号,其中苏联时代最好的变形应该是图-,它在图-的基础上将机体拉长了25厘米,这样就能容纳更多的燃料,发动机改为升级般的TR3-,推力增加到6.28KN。经过升级的无人侦察机航程增加了约一倍,导航系统也更加可靠。 在后续的使用中,侦察吊舱也得到改进,增加的电视设备和数据链可以让影像实时传递到地面指挥中心。 在图-服役后,苏军一直在使用这种先进的战术侦察飞机,生产和改进工作也持续到80年代末,总共生产了大约套,有少量服役于捷克、罗马尼亚和叙利亚,它们也曾参与实战,在中东地区发挥过作用。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ixingzhao.com/fxzzp/11775.html
- 上一篇文章: 翼装飞行女生曾称为自己而活不后悔最后一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