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园

如果我们讨论哪个大学最懂得办学,或许有很多答案,但要是我们把问题具体到“哪个大学最擅长从无到有迅速建成一流大学”,在多个“年轻大学排行榜”上高居榜首的香港科技大学(港科大)无疑当仁不让。港科大作为一个未及而立之年的年轻高校,已经在各个领域取得了非常耀眼的成就,那如果港科大卓越的办学经验与大湾区发展的东风碰撞在一起,我们会看到什么呢?答案是对不少人来说颇为神秘的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园。GSAA计划推出一系列推送,向社会各界尤其未来的学生介绍港科大(广州)的点点滴滴,希望揭开港科大(广州)的面纱,与你一起探索高等教育的新可能。

介绍安排

本期我们将主要简介港科大(广州)的办学特点,而在接下来一个月,我们还会陆续给大家介绍其组织架构、四个学科枢纽、十六个学域、建设规划与进度以及秋季的招生计划,并就读者感兴趣的内容推出QA。

广州校园简介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园)是香港科技大学与广州市人民政府合作建设的新校园,由广州提供资金与土地支持,港科大主导建校过程。港科大(广州)坐落于广州市南沙区,目前正处于校园建设阶段,计划于年投入使用。截至年,港科大已经在清水湾校园率先通过广州“先导计划”招收了两批约三百人的研究型硕士与博士生,在广州校园建成之前,先对广州校园将要采用的跨学科培养模式进行探索。港科大(广州)在首阶段将聚焦研究生培养,待时机成熟后再展开本科招生工作。无论学生在哪个校园进行学习,只要符合毕业资格,都会获得“香港科技大学”的毕业证书。

办学特色

介绍到此处,不少读者或许心生疑虑,港科大(广州)是什么性质呢?是否像一些中外合办高校一样,主要提供教学资源,被民间认为重头戏在创收?又或者广州校园是否像是本部的一个附庸呢?答案都是否定的。事实上,香港科技大学对于广州校园的定位是与清水湾校园并行的,采用“港科大一体,双校园互补”的大学框架,所有研究设施、机构与课程均相互开放,共用多项办公行政服务,以最大限度促进彼此紧密合作。通过充分发挥清水湾校园的协同优势,遵循科大杰出的营运模式与适应内地关于合作办学的要求,广州校园力求把港科大的教育与科研提升至更高水平。

另一个可能有的疑虑是港科大(广州)真的带着诚意来办学吗?会不会是来炒作一番,割了韭菜就走?答案当然也是否定的。事实上,港科大在大湾区、广州市以及南沙区的战略布局中均占据重要位置,绝非一时跟风,而是一项长远布局。再者,在财政支持上我们也能一窥广州校园的建设诚意。在预算中,港科大(广州)将从广州政府处获得大量资金支持用以建设校园,并且由国际知名设计事务所KPF进行校园设计(GSAA之后会与大家分享广州校园的优秀设计与建设进度);其后为了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广州校园将保持与清水湾校园水平一致的教授薪酬与研究生补贴。虽说谈钱略显庸俗,但是我们不难从港科大(广州)的相关规划和投入中,看到办学的认真与诚意。

除了宏观的战略定位,在学科设计上,广州校园也区别于清水湾校园地进行错位发展,采取“传统学科保留在清水湾校园,广州校园主要着力交叉学科”的布局,既充分利用清水湾校园的已有优势,又避免了两个校园学科重合降低效率。结合学术研究的规律、地区与时代发展的需求,港科大(广州)在学科设立上采用了全新的组织形式,主要包括了系统、功能、信息、社会四大学术枢纽(hub),下设十六个学域(thrust),不同枢纽、学域之间按照设计将会紧密交流,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创新。一言以蔽之:“功能枢纽与信息枢纽环环相扣,为系统枢纽提供基础,为社会枢纽提供支援”。

区别于传统的高等教育,在对跨学科的探索上,港科大(广州)认为,除了进入学术界,工业界也是跨学科研究能大展拳脚的舞台,因此我们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支持他们探索自己想要的未来。譬如港科大(广州)智能交通学域就与广州地铁发起了深度合作,使得在国内享有盛名的广州地铁成为科大学生充满可能的实验室,也促进跨学科学习与研究的成果能迅速转化,服务社会。(相关资讯可以点击推送:港科大与广州地铁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培养智能交通人才)

本期内容暂时先到这里,主要希望给各位读者一个关于港科大(广州)大概的印象。在校园建设与学科发展等方面,我们未来将带来更细致的介绍,敬请期待!请大家持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ixingzhao.com/fxzpf/97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