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和内地保险全方位对比
角 视 “我写的那么认真,你不进来看一下么” 近 段时间我对比了国内和香港十余家市场热销的保险产品,研读各项细节条款,并与多名香港、内地保险从业者深度交流后,希望能站在客观角度把香港和内地保险区别做一个全方位对比,如有问题欢迎留言指正。 从年开始,内地前往香港购买保险的数量开始每年呈直线上升,内地访客年度新增保费从年的44亿港元涨到年巅峰的亿港元,占香港年度新增保费总额比例也从7.5%到40.6%,其中15%的深圳居民已经配置了香港保险。 年和年内地访客购买港险开始降温,其中很大原因是内地保险对于产品的优化设计和营销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目前大约维持在亿左右的规模,约占港险市场的30%。 其中购买范围包括危疾、医疗、终身人寿、定期人寿和年金,其实简单来说就两类:以重疾险为主的保障性保险和以投资增值为目的储蓄分红险。 本篇我们来具体总结下重疾险香港和内地的区别。 1:保费 中港保险擂台赛第一站 在不去看具体保障细节,单纯对比同样保额需要保费的情况下,各家公司上下差额还是非常大的,以30岁男、50万保额、20年期缴为例粗略对以下产品做了个排序: 全佑至珍(大陆友邦)平安福(平安人寿)健康百分百(泰康)国寿福(中国人寿)长生福(长安人寿)健康源(天安人寿)守护(香港富通)佑安扛(陆家嘴国泰)优康宝(横琴人寿)好医保(国华人寿)11泰然安心保(香港友邦)很明显的可以看出内地保险品牌越大价格越高,平安福大概比好医保贵出了30%,而最直接的友邦在大陆的产品比在香港的产品同等保额下贵出了85%。 目前香港世界级一线品牌热门保险价格大概和内地的二线保险品牌比如天安人寿、支付宝好医保重疾(国华人寿)等在一个水平线上。 回顾上文,为何大陆购买港险的爆发时间点是年,很大原因是因为年之前大陆各地到香港买保险,香港各家保险公司是有明确价格区分的,甚至一些保险公司直接对内地人加价20%,而像新疆、西藏等地方可能直接被拒保,我们经常听到的香港保险相对便宜,也是年之后的事情。 因为同等保额需要缴纳的保费多少,主要是根据受保人长期生活区域的人均寿命和患病率来决定的。香港的人均寿命女性及男性分别是86.7岁和81.1岁,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一,而全国人均寿命仅74.83岁。 所以哪怕美国、法国人在香港买保险也会比香港本地贵一些,这其实涉及到的是一国两制所带来的天然优势了。 当然之所以会有价格优势除了上文所说的人均寿命和患病率外,还有香港保险公司营业税比内地低8%,以及香港保险市场竞争相对内地市场要激烈的多等原因。 综上,可以看出香港保险在价格上虽然不像年之前优势那么大,但同等级别品牌情况下相对还是会便宜一些。 2:疾病保障 中港保险擂台赛第二站 买重疾险,我们首要重视当然还是保障范围和标准。我们从轻症、中症、重症三个类疾病来做个全面的优劣势对比: 01 轻症保障 就保障数量来讲,香港保险普遍会多一些,如富通(84种),友邦加裕智倍保2(57种),保诚守护健康加护保(61种);而相对内地保险如平安福(20种)、天安人寿健康源(35种)、好医保重疾(50种)。 就赔偿额角度来讲,内地的优势是赔偿额度不占保额,赔付次数一般会有2-5次,均属于额外赔偿;而香港轻症赔偿都会占保额额度,一般没有次数限制,额度用完为止。(针对这一点港险现在设计的补充是具有一定的金额的额度还原,如富通,最多可恢复90%,但需间隔期一年,比如4万保额,拥有3.6万的保障利益还原,第一次轻症赔付20%,,如果一年内没有再次发生赔付,会在第二年恢复原4万额度。) 另在赔付比例上,内地一些二线品牌保险会有很大优势,例如天安人寿健康源每次45%,哆啦a保、长生福等30%,而香港保险基本都为20%。 02 中症保障 中症目前保监会其实并没有明确定义,是保险公司完全自发定义的创新行为。 中症有两种情况,一是按疾病严重程度划分等级,轻症之上,重症之下,乃中症,可以获赔保额的50%-60%,但其实这个界定并不容易;二是原来的轻症定义不变,改为中症,赔付比例直接提升至保额的50%-60%,其实质还是轻症疾病的标准,目前以这个为主。 中症保障是近几年一些产品中开始出现,从市场竞争角度演变而言,大体应该还是利大于弊的。比如“健康源”20种中症定义中有19种包含在“多啦A保”的轻症范围内,剩下的“出血性登革热”则属于多啦A保的重疾保障范围。 以上我们列举的一些保险产品中,只有“长生福”、“健康源”、“守护”有中症保障,目前国内已经越来越多的保险开始有中症的定义,而香港保险目前除了富通有开始定义中症(危机程度2)外,其他保险多还没有中症保障。 03 重症保障 重疾保障是购买重疾险最需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ixingzhao.com/fxzpf/5643.html
- 上一篇文章: 干货你以前穿的可能是假军事风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