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子广州南沙后,港科大如何在大湾区孵化更
注:该视频转自南方+ 港科大(广州)计划年9月开学 站在南沙庆盛高铁站北眺,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筹)(港科大(广州))热火朝天的工地上,工人们在彻夜施工。截至目前,地下室主体结构底板、顶板混凝土浇筑施工已基本完成,预计今年9月30日所有建筑主体结构封顶。 根据计划,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将于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 这是香港科技大学(港科大)参与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合作的又一注脚。除了港科大(广州),港科大已在广州南沙设立霍英东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并成为首个进驻深圳河套地区的港校。 “河套是我们的支点,它正好位于广州和香港中间,可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就像哑铃的两头一样坚实,未来这三个地方都会有蓬勃的发展。”曾见证并参与港科大在内地多地创办研究院的香港科技大学深圳平台执行院长、教授李世玮说。 港科大(广州)首任校长倪明选教授 ★打破院系边界发展交叉学科 港科大成立于年,是亚洲顶尖的研究型大学,在年度《QS全球大学排名》全球顶尖所大学排名27位。 “而立之年”的港科大,设立的港科大(广州)以一种怎样的方式亮相?刚获委任为港科大(广州)首任校长的倪明选教授介绍,港科大(广州)和港科大在学术架构方面彼此关联但无重叠,传统学科学院架构与全面融合学科枢纽架构则错位发展。为支持融合学科发展,港科大(广州)设立功能、信息、系统和社会4大枢纽,而4大枢纽学术领域含16个前沿研究领域。 谈及全新学术架构的枢纽观念,倪明选介绍说,以先进材料学域为代表的功能枢纽属于“硬科学”,以人工智能学域为代表的是“软科学”,以“硬科学”和“软科学”为基础建立系统,因而成立系统枢纽,“推动科研对社会有影响力,所以我们设立了社会枢纽,更广泛地对接社会,从而实现更大的影响力”。 “枢纽是长期性的学术架构,而学域会依据社会需求来设立或缩编,从而打破枢纽与学域的框。”倪明选说,基于枢纽学术架构发展交叉学科,让不同的学科交叉产生新的火花,实现新突破。例如,做数据科学的和生命科学的可以合作,从而实现精准医疗。 年年初,港科大推出-战略计划,在港科大(广州)的规划上,港科大的定位是“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两校不应该有竞争的关系,在财务独立和法人独立的框架下,让两个学校能够做到1+1大于2,做到增效。”倪明选表示,两校将在教学、行政和知识转移方面相互增效、互补,推动香港科技大学整体的发展。 ★延续创新创业基因 无人机领域的大疆、无人船领域的云洲智能、无人车领域的一清创新、AutoX……一个覆盖陆海空、站在前沿科技领域的人工智能“军团”,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即创始人都是来自港科大。 一直以来港科大注重培养创业人才和创业思维,并走出了大量拥有颠覆性技术的创业者和创业团队。“创新创业是香港科技大学的DNA。”倪明选如是说。 在倪明选看来,能孵化出众多创新创业企业的重要因素在于,港科大进行的教学改革,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创造空间。“填鸭式”教育很难产生创新想法,因而港科大(广州)将给入学新生开设必修课“设计思维”,以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在课堂上,学生组成一个团队,比如任务是设计一艘船,老师不设定标准答案,让同学们自由创造”。 目前,港科大(广州)正处于筹设阶段。从年起,以香港科技大学为招生主体,实施“学术先导计划”。此计划的目的,着眼于聚集相应的师资、完善相应的培养方案和积累教学资源,为港科大(广州)正式开办、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提前打好基础。年,香港科技大学“学术先导计划”招收名学生,年招收了近名学生,年招收了约名学生。待港科大(广州)正式获得教育部批复、各方面条件成熟时,“学术先导计划”的学生将进驻港科大(广州),进行学习和研究。 未来师资配置上,港科大(广州)也将实行多导师制,打破传统边界,促进交叉学科发展。倪明选介绍,目前港科大(广州)计划在办学第一阶段(-)将在全球内招聘位老师。港科大(广州)计划年9月开学,开学前有位老师到任,目前4个枢纽的院长已经选聘完毕,均为港科大现任教授。截至年6月,已有70多位教师到任或已接受聘书。 倪明选表达了对港科大(广州)的希望,“未来30年,我们希望在交叉学科、教学和知识转移方面上取得新的突破。” “把港科大在香港好的治理方法和实践带去广州,同时要了解内地政策和法律要求,更好地促进港科大(广州)的发展。”倪明选表示,港科大建校短短30年,已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研究型大学之一,寄望基于港科大的成功经验,迅速把港科大(广州)建设起来,为国家培养急需的高端人才,抓住机会再创造新的历史。 香港科技大学成为首个进驻深圳河套地区的香港高校 ★推动科创联动在大湾区落地 香港科大霍英东研究院早在年就在广州南沙创立,作为港科大在内地进行创新科技研发和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霍英东研究院发挥港科大在科研、教育、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以穗港合作科技创新枢纽、原始创新到可商用可产业化技术的桥梁、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为发展目标,重点布局物联网、先进制造与自动化、先进材料和绿色建筑与环境等领域的研发工作,不断引进新技术和高端人才,为粤港澳大湾区提供创新技术的产业化平台,将南沙的科创推上新台阶。 年5月,港科大和深圳福田区签约,成为在河套“第一个吃螃蟹”的港校,并于年5月成立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研究院依托深港协同创新实验室集群、蓝海湾孵化港、持续进修学院,汇聚港科大优势资源及发展经验,开展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 香港科技大学深圳平台执行院长李世玮教授 同年,港科大还与佛山市、南海区签约共建香港科技大学(佛山)创新中心,进一步将科研力量触角延伸到大湾区腹地。 常年行走在大湾区多个城市,李世玮很早就买了一辆车,也经常在深圳、广州、佛山之间穿梭,这几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方面人口越来越密集,这代表着区域的发展活力,另一方面是各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科技力量,对人才也非常重视。 “我们一边观察着大湾区的发展,一边也想方设法亲身参与其中。”李世玮说。 他设想了未来的一个场景:学生和教职工将是广深港高铁的常客,从西九龙站到福田站再到庆盛站,很方便就到达。“以后很多老师也会住在河套地区,左手广州、右手香港,非常方便。” 人员的自由流动,也让大湾区成为全球瞩目的创新创业热土。李世玮说,一些基础研究在香港和广州校园进行,科技转化或创业则可以在深圳进行。他说,比如深圳微电子产业颇具实力,在华强北一天之内就可以找到组装产品的各种关键产品和设备,对创业公司来说,可以低成本快速迭代,到了规模量产环节则可以在东莞、惠州等地进行,“大湾区的产业协同非常紧密,这里会是创业者的天堂”。 他非常开心地看到,自己的几个学生,找准了深紫外线消毒衣柜的市场,已计划在这个暑期过来深圳设立公司,“在大湾区,这类高科技项目还可以参加各种大赛,推动成果转化”。 从港科大孵出、在深圳成长并走向世界的“大疆传奇”最为人熟知,但实际上,一批创新创业的种子已经通过港科大萌芽、生根。 港科大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位于长富金茂大厦,研究院已在40层重点布局15间科研实验室,推进重大科研项目。而在41层的蓝海湾孵化港,港科大双创团队在此研发应用产品。 港科大蓝海湾孵化港 位于蓝海湾内的海科生物,正是将港科大海洋系主任钱培元教授经过30多年研究、开创的一项世界领先的海洋环保防污技术进行产业化,该技术通过天然产物提取制作防污涂料,可以广泛应用于船舶、海上石油平台、海洋牧场工程、核电厂等所有涉海场景。 未来,“楼下科研楼上创业”将是这里日常,更多港科大师生创业团队入驻,上下两层分设实验室和企业,打通科研到产业转化链条。 “楼下科研楼上创业”,港科大创业团队致力打通科研到产业转化链条 而在南沙,港科大还发展出LED倒装芯片和先进封装技术开拓者晶科电子(广东晶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类似“大疆传奇”的故事,还将继续书写;新的科创奇迹,将被不断创造。 来源:南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ixingzhao.com/fxyfxz/9803.html
- 上一篇文章: 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大学2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