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皮肤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150714/4655748.html

今天,直20直升机最新高清大图,出现在网络上!

笔者认为,直20这些照片,清晰展示了其隐身化设计!在此为各位读者进行分析!

直20中国这一最新自主设计的通用直升机,从最新照片来看,已经进入实战部队进行少量装备试用!

从多张最新照片中,可以看到其机身、旋翼、尾翼、发动机部分都出现了明显的隐身设计。直20这一类通用直升机,在战场面对的威胁极多,不但包括来自于地面的各种防空武器,还包括空中敌方战斗机、直升机的攻击。美军在越南战争中损失几千架直升机,大部分是UH-1通用直升机,充分说明了通用直升机面对的风险非常大。通过雷达、红外和声响隐身,提高通用直升机的生存力,已是刻不容缓!但是,直升机隐身设计,特别是雷达隐身要求气动外形设计达到极高的技术水平,否则无法兼顾气动与雷达散射方面互相冲突的要求!

直20显然已经解决了这一问题。特别是与直20公认极为相似的美军“黑鹰”直升机相比,直20明显运用了21世纪的最新直升机隐身技术特征。

到底直20有多隐身呢?先说一下结论:直20比老式通用直升机对于雷达探测的暴露程度,根据敌人典型雷达入射方向的不同,降低到了10%甚至只有1%。这令对方在同等条件下使用雷达探测直20的有效距离,缩短到了一半或者更少的距离。也就是说,在许多作战场合中,敌人雷达对老式直升机的探测距离是30公里的话,对直20就要降低到十几乃至几公里,直20的生存力显然就要高一大截!

笔者在空军世界网站已经简略提及相关问题,这里再进一步为各位罗列其中的隐身特征要点:

一、直20机身令雷达回波集中在狭窄方向上

直20虽然很像美军“黑鹰”直升机,但仔细看高清大图,可以发现其机身采用了上下两个倾斜面组成的外凸棱形外壳,而机头也是由上下各一个凸曲面拼接而成。通过这一设计,与“黑鹰”直升机、米-17直升机圆润与平坦并重的外壳相比,直20外壳的雷达散射能量集中在了斜向上和斜向下两个狭窄方向上。

直20机身的双平面棱形外壳

这样就令对方雷达可以接受到较强回波的方向大大缩小,有效的降低了敌方雷达的探测能力。这一设计,在21世纪最为先进的通用直升机之一:NH90上获得应用。而美军取消的RAH-66“科曼奇”直升机也有这一特点。

二、直20运用了隐身风挡镀膜

直20的座舱玻璃镀膜,使用了具备全反射特性的导电镀膜,这样减少了入射到座舱内部的雷达能量,避免了半封闭的座舱内部产生强烈腔体散射的现象。这与F-22、歼20等隐身战斗机使用的座舱盖镀膜原理完全一致。

预计这一镀膜还有过滤部分干扰视线的日光的作用,改善飞行员目视探测的能力。

三、直20的5叶主旋翼,对雷达隐身进行了优化

直升机对于雷达来说,是一种非常特殊的目标:当直升机低速飞行,乃至空中悬停时,目前武器装备上常用的脉冲多普勒雷达(能够在地面杂波中发现移动目标)会无法继续探测其几乎静止的机身,这时候就近似固定目标,此时这类雷达依靠探测直升机高速运动的主旋翼和尾桨,实现搜索跟踪的目的。

因此,桨叶是直升机雷达隐身的关键一环。优化旋翼隐身设计非常不容易,因为它承受了整个直升机的重量,关系到直升机的运动姿态改变,因此要改动设计并不简单,例如一些传统的隐身外形并不适用于桨叶。

能够采取的方法,第一个是使用21世纪主流的5片桨叶主旋翼,这一设计比“黑鹰”直升机的4叶旋翼优异得多,它的夹角打破了4叶桨叶的90度强发射布局,5片桨叶形成散射叠加的现象,降低了旋翼雷达散热峰值。而且,增加一片桨叶,有利于缩小整体面积,进一步降低雷达散射水平。

直20的5叶主旋翼夹角优化

第二个方法是使用吸波材料制造旋翼桨叶。此外,直20的5叶主旋翼,震动更小,桨尖的损耗降低,所以对于飞行能力、操纵特性也有明显改善。

四、在机体各方面细节上优化雷达隐身设计

直20的其它隐身细节还有很多,包括了起落架整流设备等尽量保持同样的倾斜角度;进气口改为斜切式,并运用类似于西方先直升机的导电网,屏蔽进入进气道的雷达辐射;尾喷口向上排气,采用优化流线设计,不但说笑了阻力,而且降低了典型雷达入射方向上的腔体散射。

直20发动机喷口

垂尾使用横向、纵向双重的倾斜设计,避免90度强烈反射设计,也就是减少了角反射器的存在,使得尾翼造成的雷达散射也明显降低。

综上所述,很明显中国直升机军工设计人员在直20上展示了世界级的直升机隐身设计能力,直20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黑鹰”直升机,而是消化融汇了21世纪直升机设计最新技术特点,发扬光大,使得直20获得了傲视群雄、屹立于世界之巅的战斗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eixingzhao.com/fxyfxz/11437.html